第08版: 上一版   
下一篇

​与“人大”同行 时光不曾辜负

——我当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一些感悟

2015年,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8号),这是党中央首次发文对基层人大工作提出要求,标志着基层人大工作和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我在2016年1月被选举为江苏省东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开启了我为期六年的人大工作之旅,作为一名基层人大工作的践行者和见证者,回首过往时光,至今依然记忆深刻,充满感情。

■ 陈启发

感悟一: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更加全面、具体

中央18号文件出台后,东海县委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在要求上更加明确,在方法上更加多样,在举措上更加有力,全力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权。2016年,县委及时出台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和建设文件,明确每届召开一次人大工作会议、定期听取专题汇报、专题调研人大工作等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人大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人大常委会的相关调研报告多次得到县委主要领导签批。在随后几年里,县委先后研究出台《关于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县政府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街道议政代表会议制度的意见(试行)》,支持人大重点领域改革项目,为东海在全市率先实现县乡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的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建立街道议政代表会议制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县委全力支持人大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常委会坚持一年一主题,先后作出《关于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决议》《关于聚焦突出环境问题,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关于扎实推进“八个决战决胜”的决议》《关于开新局、夺首胜的决议》,有效推动党委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不再停留在程序化、抽象化的层面,变得更加具象化、实效化。

感悟二:人大监督的内容和方式更加精准、有力

一直以来,外界认为人大职权法定,对人大的印象停留在“橡皮图章”的层面。在中央18号文件的指导下,我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牢记使命担当,树立敢于监督的信心和底气,增强善于监督的方法和技巧。首先,在监督议题的选择上,按照“抓大事、议大事、少而精、求实效”的原则,把于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建设要适时纳入监督议题。近年来,持续对城乡统筹发展、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全口径预决算、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等工作进行监督,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坚持每年一主题,先后对农村环境保护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精准扶贫、学前教育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询问,并进行满意度测评,增强询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项目,列为监督重点。比如,连续四年对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质量、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和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进行了全覆盖监督,推动解决了制约全县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坚持事不避难,开展“点题监督”。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楼盘、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民住房改善等难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形成“监督意见书”,提交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其次,创优集成监督方式,打好监督“组合拳”,做好“监督+”文章。突出在常委会审议过程中,注重专题询问的运用,在审议意见的落实上,注重满意度测评的运用,在代表关注的热点上,注重约见对话的运用。如,采取执法检查+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的方式,对安全生产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推动了关键问题的解决。通过一件件、一桩桩事情的推进,改变了人大工作“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走个形式”的观念。实践证明,人大监督就是一种支持,“一府一委两院”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借力借势人大资源,无疑是政府破解难题的明智之举。所以,人大要真正树立权威,能否敢于和善于启用刚性监督手段非常重要,这也是回应人民群众对人大监督期望值的关键。

感悟三:乡镇人大工作和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乡镇人大是最基层的国家政权机关,一直以来是人大工作最为薄弱的环节。随着2015年中央18号文件、省委26号、市委47文件先后出台,基层人大规范化建设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市人大围绕“八个到位”,提出了“两规范一示范”的具体要求。东海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制度引领,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东海县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规范化建设年度目标考核办法》,要求乡镇人大建立健全乡镇人大主席团议事规则,依法开好“2+4”会议,并定期开展视察调研,组织“站所”评议等活动,要求乡镇人大工作经费和代表活动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加强乡镇人大干部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活动,实现规范化建设工作目标具体化,任务项目化,奖惩制度化,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驶入快车道。此后,东海县19个乡镇、街道中,新配备人大专职主席(主任)14人,专职副主席7人,19个乡镇配备人大秘书,彻底扭转过去基层人大开展工作有位无人、势单力薄的被动局面。平台载体建设也得到不断加强,至2021年,全县建成乡镇代表之家19个、村级(社区)联络站363个、代表工作室8个和驻外代表之家1个,涌现出石榴人大代表会客厅、曲阳乡人大代表之家及石榴麻汪村、驼峰八湖村代表联络站等一批精品家站和特色工作室。各乡镇人大立足乡镇特色,突出民生和发展主题,依托“代表之家”,创造性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代表活动。如今,乡镇人大工作已实现从“单一”到“多样”、“务虚”到“务实”的转变,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感悟四:人民民主更加可观可感、可触可及

随着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民主更加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日俱增,无论是参与换届选举代表还是日常民主实践,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犹记得2016年,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时,东海县选举委员会探索创新,实行代表候选人告知承诺制度,在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环节,增加了《告之承诺书》签订环节,让广大选民详细了解人大代表的权利和议,深刻明白人大代表是为选民服务,为选民代言的,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选举的热情。2018年,探索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一批群众关注度高、社会效益好、普惠性强的项目通过代表票、督办,变成一幅幅可观可感的幸福画面。每年由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基层一线,召开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座谈会,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征集民生微实事,梳理汇总后及时交相关单位办理,并进行跟踪督办,推动一批群众身边可感可及的“微实事”的解决。这些工作让老百姓深刻感受到:民主并不高远,民主就在身边。

感悟五:人大工作方式和机制创新更加活跃、强劲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经济发展步入新发展阶段,民主法治建设也应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守正创新也成为人大工作的新常态。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新思想、新视角去思考和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持续深化对人大工作规律性的认识,积极探索依法履职的新路径,不断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的实践,开展了“一乡(镇)一品牌、一街一特色”的品牌创建工作,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创新论坛,进行成果交流和工作研讨,五年来共评选出创新工作49项,形成了“三问一评”民生实事监督、公检法“三类案件”评审监督、“一题三单”解决民生微实事等一批具有东海辨识度、全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并多次在省市人大系统评选中获得表彰。为巩固创新创优成果,常委会遴选25项创新工作汇编成《东海县人大创新案例选编》一书。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改变了人大工作不能创新的传统观念,还激发了人大工作新活力、增添了新气象。

我担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六年,是基层人大工作和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六年,非常荣幸见证和参与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如今,党的二十大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当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民主法治建设领域的诸多改革,为民主标注了新的路标和方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和广大人大工作者的努力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会更加的成熟、定型和完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出更加独特的制度优势。

图①:2016年9月6日,东海县人大常委会召开全县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规范化建设现场会。

图②:2017年11月7日,东海县人大常委会举办首届东海县人大工作创新论坛。

图③:2020年3月5日,东海县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一委两院”联席会召开。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