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云
十多年前,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广西梧州市长洲区作为中心城区,面临着各中小学的生源一增再增,出现了少则六十多人的“大班”“超大班”的难题。梧州市人大常委会、长洲区人大常委会先后于2008年、2010年审议通过由我牵头提出两件教育议案,并持续督促政府全部办理落实。如今,“大班”现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教育公平正阔步走来。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坚守初心
情系人民的履职实践
回顾当人大代表的历程,我身为一名教师,荣幸当选为梧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连续两次当选为长洲区一届、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每年一次的代表大会和每两个月一次的常委会会议给了我充分学习的机会,我学会了如何将日常生活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写成议案建议。
作为教师行业的人大代表,我十分了解当前教育的状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梧州市行政、经济中心西移,河西片区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据2008年底统计,在市区497178名常住人口中,河西片区的蝶山区、长洲区共334487人,占市区人口的67.3%。整个河西新建城区特别是长洲区小学的现状是:共近10万人口只设有大塘小学、新兴小学、新兴二路小学三所。而且,这几所小学面积都比较小,无法扩展。坐落在该片的新建、在建大型搂盘30多个,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长洲区,解决这一片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已刻不容缓!
作为议案牵头人,我在梧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要求解决河西新建城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的议案》。梧州市人民政府快速反应,成立了河西新建城区小学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采取超常规措施来推动新校区的建设,专门印发了《关于解决城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的意见》。2010年,在长洲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我牵头提出《关于要求解决长洲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的议案》,长洲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长洲区解决城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的区政府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切实加强了对此入学难问题工作的领导。
时光荏苒、此志平渝、交出重托
始终坚守的执着信念
为了长洲区的学校建设问题,梧州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多次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办法,直接到现场调研和现场办公。2008年9月25日,时任市委常委、副市长谢红星主持召开长洲区学校建设工作会议,研究了新兴小学的搬迁扩建问题;我作为议案牵头人作了《解决河西新建成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的几点建议》的发言。2009年1月11日,时任副市长刘可召集市建规委、环保局、教育局、长洲区政府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到新兴小学现场办公,我也受到邀请现场参加了这次调研。2009年1月19日,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城市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孙大光主持召开市建设规划审查领导小组会议。为尽快搞好新兴二路小学的二期工程,市政府拨款190多万元,支持教学楼建设,长洲区政府也投入相应的资金拆迁、征地和完善其他筹建工作,该工程动工建设,秋季入学时投入使用。
岁月更迭、润物无声、完成使命
无愧时代的亮眼答卷
十年,如同一篇优美华丽的乐章,十年,如同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见证着教育的跨越发展,记载着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
新建的新兴小学,用地30亩,办学规模由原来的18个教学班增加到30个教学班,是目前梧州市设施最完善的学校。长洲区还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增加中小学优质学位供给,现有民办学校1所梧州申浩实验学校,占地面积约115亩,总投资4.3亿元。工程分两期施工,第一期工程总投资2.1亿元,已完工投入使用,新增学位2400多个;第二期工程投资约2.2亿元,目前已部分完工,2024年9月已投入使用,新增学位2400个。近年来,全市统筹推进教育提升三年行动重点项目122个,累计投入财政性经费19.38亿元,实施续建、新建、改扩建项目919个,新建学校39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6477个,超大班额已彻底消除。
随着大塘小学、振兴小学、凤翔小学、红岭小学、工厂路小学等一批新建、扩建教学楼工程的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河西新建城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也在就读方面得到妥善安排,外来工子女入学率同样达到100%。
现在城区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办学水平日益提高,教育质量连年攀升,城区教育需求基本满足,社会各界对城区教育普遍反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