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会丽 (河南)
母亲打来电话,“你存放在书柜里的那几张明信片还要吗?”母亲的话,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拽扯出许多与明信片相关的温暖回忆。
三十余年前,在那个曦光穿过薄雾的冬晨,在那个青砖铺就的升旗台上,一个低矮、瘦弱的小姑娘,用激动发颤的双手接过校长颁发的明信片,心里如雀跳跃,脸上如花盛开。回到家中,这张意义非凡的明信片,这张“年级前三”且“各科成绩90分以上”才能获此荣耀的明信片,在一家人手中如青鸟般来回穿梭。最终,这张由校长亲笔签名,加盖学校大红印章的珍贵奖品,这张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祝福”,带着全家人的情感温度,被母亲宝贝似的摆放在书柜最显眼处。每天读书学习,抬眼就能看到,它成为小姑娘日后继续努力学习的最强推力。
那个领奖的小姑娘,就是我。中师毕业后,我成为一名特教教师。每当与智障孩子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游弋之时,总会不经意间想起当年学校颁发给我的那张印着燃烧红烛图案的明信片。它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记忆,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带着这份浓浓的情感,我专心做事,用心育人。面对刚入校时大小便无法自理的重度智障学生,我会不声不响地帮他们换洗;面对言语不清,流着口水,身上还散发着刺鼻异味的脑瘫孩子,我会拿来纸巾帮他们擦拭;面对不会使用筷子的手肌无力的孩子,我会一勺勺耐心地喂他们吃饭;面对无法独立行走的行为障碍的孩子,我会搀扶着他们上下楼;面对孤独症的学生,我会用和风细雨的关爱,让他们敢于和人进行目光上的对接,敢于表达和交流。在教会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上,我还会像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字一个词地教他们读书,手把手地教他们写字。
学生自理能力提升了,学习进步了,明信片就成了我激励他们的最好礼物。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喜好,个性差异,仔细斟酌、酝酿祝福语,会用彩笔手绘上各种各样的图画,分别送给孩子们。看着孩子们喜不自胜的可爱模样,我仿佛看到多年前站在领奖台上的自己,看到那小小的明信片上散发出的点点暖光。
“师爱有回声,纸短且情长。”孩子们肉眼可见的进步,喜得家长们专程跑到学校,亲手送上各式各样的明信片。“感谢老师给予孩子母亲般的关怀!愿老师天天都有好心情!”“老师,感谢您。您不仅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祝您工作顺利,万事顺意!”“很庆幸选择了这所学校,更庆幸遇上了一位好老师。感谢您,用爱点亮‘星星’。”看着家长们发自肺腑的美好祝福,我被巨大的喜悦、感动和欣慰击中,瞬间泪目。
随着时代的进步,明信片逐渐被电子邮件、电子贺卡等替代。
如今,逢年过节,我们只需轻轻一点,微信上的祝福便能瞬间传达到亲朋好友的眼前,简单而快捷。然而,我却时常怀念起那些青葱的岁月,怀念那一张张记录时光美好载体的明信片,怀念那一张张给“老派的年轻人”提供精神寄托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