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静 (陕西)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郑板桥的这首诗,鲜活地勾勒出春日里纸鸢漫天、孩童嬉戏的灵动画面。在那如画的春光中,纸鸢翩翩起舞,恰似灵动的仙子,承载着人们的欢乐与憧憬。然而这看似平凡的纸鸢,其背后却隐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纸鸢究竟蕴含着怎样多彩的故事呢?
翻阅典籍,纸鸢有着诸多的称谓,亦被称作“风鸢”“纸鹞”。它的历史悠久绵长,在悠悠岁月里,被赋予了多重意义与用途。
首先,纸鸢最初是以军事工具的身份出现的。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其后鲁班以竹替木,改良工艺,使木鸢更为实用。在楚汉相争之际,韩信曾凭借风筝测量未央宫的距离,为挖掘地道提供参照。而在梁武帝时期,侯景叛乱,梁武帝被困于台城,太子萧纲曾试图借助风筝向外求救,虽最终未获成功,但这足以表明纸鸢在军事通信方面的关键作用。
其次,纸鸢成了民间的娱乐玩物。随着时光的流转,纸鸢逐渐由军事用途转向民间娱乐。唐代是纸鸢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昌盛安定,纸鸢成为人们春日里的娱乐佳品。高骈在《风筝》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生动地展现了纸鸢在风中发出悦耳声音,为人们带来愉悦的场景。至宋代,放风筝已然成为全民热衷的活动,画家苏汉臣的《百子图》里,便有孩童放风筝的画面,呈现出当时放风筝的热闹与欢腾。
再者,纸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在民间,不同形状的纸鸢有着独特的象征意味。蝙蝠形状的纸鸢,因“蝠”与“福”谐音,寓意福泽临门;金鱼形状的纸鸢,象征着金玉满堂、年年有余;龙形纸鸢则代表着尊贵与权势,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人们通过放飞这些纸鸢,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纸鸢还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其制作通常选用竹条作为骨架,以宣纸或薄绢作面。竹条需拣选质地坚韧、弹性优良的,历经削、烤、弯等工序,制成各种形状的骨架。糊纸时,要确保纸张平整、紧密,再用颜料精心描绘图案,这些图案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或是花鸟鱼虫,色彩明艳,活灵活现。
众多描写纸鸢的诗词中,如高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里的纸鸢,便是作为民间娱乐的典型,展现出孩童在春日里放飞纸鸢的欢乐与童真。
纸鸢与传统节日也有着紧密关联。在清明节,放风筝是一项重要的习俗。古人认为,将风筝放飞后剪断丝线,能够放走“晦气”,带走疾病与烦恼。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明即到,春风料峭,柳绿桃红,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人们在这一日,携同家人,赶赴郊外,放飞纸鸢,畅享春日的美好,同时祈求健康安宁。
现今,纸鸢文化依旧蓬勃兴旺。潍坊作为“世界风筝之都”,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国际风筝节,吸引着全球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在此,形态万千的风筝争奇斗艳,有长达数百米的巨龙风筝,有小巧玲珑的蝴蝶风筝,还有各种创意满满的现代风筝。它们在天空中翱翔,不单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交融。
在阳光灿烂的春日,微风轻拂,纸鸢在空中摇曳多姿。它穿越千年的岁月,从古老的战场到热闹的民间,从传统的节日到国际的舞台,始终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梦想。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宛如一首悠扬的诗篇,讲述着往昔与当下的故事,让我们在欣赏它的美丽与灵动之时,亦能体悟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