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群众“生活圈”

——访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火林

全国人大代表李火林

■ 本报记者 贺 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健全联系代表的制度机制,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

“密切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大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做好人大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火林介绍说,2024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以深化“两个密切联系”为主线,通过制度创新与数字赋能,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监督、代表履职全过程,切实融入了群众“生活圈”。

李火林告诉记者,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常委会组成人员在每次常委会会议前围绕会议重点议题进代表联络站听取意见制度。2022年6月以来, 58位常委会组成人员累计走进代表联络站近300余次,收集到基层代表和群众意见建议 4800余条,为常委会会议议决事项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民智支撑。

“我们完善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和专职委员直接联系走访基层代表、常委会主要领导与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常委会会议情况向代表通报等制度,积极推进走访基层代表一年全覆盖、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一届全覆盖。”李火林介绍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还常态化邀请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市人代会开幕前举办新闻发布会,会议期间开通“局长通道”“代表通道”、增加电视直播场次等新举措,不断提升“两个密切联系”的广度与深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人大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李火林告诉记者,2024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推进人大协商在杭州的实践探索,以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为“小切口”,推出“市长·代表面对面”重点督办建议办理协商、“局长·代表面对面”建议办理协商、“局长·代表面对面”市县联动民生事项协商等活动。

2024年5月9日,杭州市首场“局长·代表面对面”建议办理协商会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举行。围绕杭州市人大代表宋亚琴提出的《关于提高养老机构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市发改委、民政局、卫健委等5个部门负责人与人大代表展开深度对话。这场“多对多”协商持续近3小时,人大代表提出的20多条意见建议,有不少被相关部门采纳。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3次亲临杭州市西湖区翠苑一区社区考察,作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重要指示要求。

发源于浙江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正是落实“民呼我应”要求的重大创新。该制度深刻回答了民生实事项目从哪里来?如何遴选?如何保证办理质量?

李火林告诉记者,近年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建立“征集—票决—监督—评议—回头看”闭环机制。2024年5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代表监督周”活动,共组织228名市县两级人大代表参加,开展调研和明察暗访250余人次,发现问题54个,提出意见建议91条,形成了问题、建议两张清单,有力提高了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

“2024年12月,我们首次召开初定候选项目代表听证会,围绕今后一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干什么’,听取人大代表和市民群众对初定候选项目的意见建议。”李火林表示,在初步确定候选项目的阶段召开听证会,目的在于更好地听取民意、汇集民智,夯实2025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民意基础。

推进人大工作数字化改革,是适应新时代人大工作,提高人大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必由之路。李火林告诉记者,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强化数字赋能,全面推广运用民生实事监督数字化应用场景,组织人大代表通过数字化平台“就近就便”开展监督,全力构建“全流程、全要素、全天候”的监督闭环,有效助推了民生实事项目落地。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正以‘两个密切联系’为抓手,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的每个角落。”李火林表示,未来杭州将继续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打造更多民主协商新场景,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更靓丽的杭州名片。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