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 达
从隔夜的黄焖鸡到翻新的卫生巾,从保水包冰的虾仁到网络上的“维修刺客”,“3·15”前后,普通人身边的产品服务频频“爆雷”,让消费者感到格外不安。
面对生活中的劣质产品,不少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是躲避。这确实是最简单也最为经济的做法,原因在于单个消费者的声量较弱,维权成本较高,即便是通过各种途径反馈问题,周期也相对较长,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如果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联合抵制”的这阵风过去,企业还会注意吗?
消费者可以躲避风险,但监管必须直面问题。每年“3·15晚会”过后,企业最害怕的不是“点名”,而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联合行动,是持续性的跟踪曝光。消费者有两个心愿,一是期待监管能够提前介入,将劣质产品消灭在萌芽之中,不是等到曝光之后才“连夜出动”;二是呼吁更完善的监督渠道,比如黄焖鸡问题被曝光后,许多网友希望外卖员能去后厨看一看,要求外卖平台定期核实商家的经营情况。织密织牢监管的大网,才能消除消费者焦虑。
往小了说,“3·15”是一次集中曝光;往大了说,“3·15”是在鼓励消费者维权,也是提醒商家:缺乏诚意的道歉换不来理解,别等到板子打在身上才知道疼。 (据《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