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全方位推进“家站”建设 提升代表履职实效

■ 王 彬 (四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使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四川省高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因地制宜、融合发展、健全功能、突出特色”原则,深入推进代表“家站”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激发代表履职热情,密切代表同群众的联系,提升代表履职实效。

全覆盖搭建代表履职连心桥

一张蓝图规划“家站”。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摆在首位,在代表“家站”建设中始终得到县委高度重视和支持,确保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规范人大代表之家(联络站)建设运行的实施意见》,按照“1+1+N”模式,坚持一盘棋布局,一年规划两年建成,全面推进代表“家站”建设,以县、镇代表之家建设为“点”,带动片区联络站建设,形成县、镇、片区三级全覆盖。全县已建成县人大代表之家1个,镇代表之家13个,片区代表联络站47个。统筹推进信息化一体建设,构建全覆盖的高县“数智”人大平台,将通过线上实时履职、平台直观显化、信息公开互通,推动实现人大代表在会议、宣传、监督等方面高效履职。功能融合多元化建设“家站”。紧扣人民群众需求、代表履职需要,选址上全面融入基层党群活动中心规划布局和设置,融合本镇、本片区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凸现人大特色。功能上坚持“两室三区”布局,结合阵地现状,实现“接待联络室、会议活动室,办公区、展示区、互动区”合理分布、融合共用。分类分梯次评比“家站”。高效推进人大代表“家站”建设,制定《高县人大代表联络站考核评定办法》。依据基层人大指导和管理、规范设置布局、规范设施条件、规范活动内容、规范管理运行、成效反馈六个方面,全方位考评代表“家站”管理运行情况,以百分制量化评级为样板站、出色站、合格站三个等次。分片区设置五个考评组,县镇结合,按照“自主申报、综合评定、动态管理”原则,每两年评定一次,促进代表“家站”建设不断完善。

高标准筑牢代表履职主阵地

“三联三促”强化组织保障。健全落实“县人大常委会领导联系镇人大主席团,促基层人大工作提升;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县人大代表,促代表履职能力提升;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5名,促民意反映渠道畅通”的联系制度。依托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每季度督办,按照“四在家站”即听取汇报在“家站”、调查了解在“家站”、解决问题在“家站”、评比考核在“家站”要求,实地了解代表“家站”建设运行管理情况,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县、镇两级人大联通,各级人大代表联动,人大代表与群众密切联系的互联共促工作机制落地落实。“六本两册”规范制度保障。坚决落实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代表“家站”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分类梳理人大代表“家站”工作职责,规范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接待群众、学习培训、考察调研等制度办法,明确细化代表职责。删繁就简制定“六本两册”,规范记录各级人大代表全面进“家”入“站”履职情况,以制度机制支撑保障代表“家站”规范运行。分类分级强化经费保障。保障代表“家站”日常活动经费,按县人大代表1500元/人/年,镇人大代表800元/人/年标准作为履职活动补贴,通过按时足额划拨代表活动保障经费,为县、镇人大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可靠保障。

多形式丰富代表履职新内涵

常态化运行强化履职监督管理。依托代表“家站”阵地,将代表工作与监督职责深度融合,促进代表履职行权。将全县40名市人大代表、239名县人大代表、941名镇人大代表,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全部编入“家站”。强化代表履职培训,县、镇、片区联动发力,围绕学法、履职、服务等8个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形式,以参加省、市、县专题班、专题调研、履职培训大讲堂等方式,先后培训省、市、县、镇人大代表1300余人次,推动代表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全力推进履职监督,建立健全代表议案建议“四办四评”机制,持续提升工作质效。品牌化创建激发主体作用发挥。坚持“一镇一品牌”定位,全县13个镇结合本地实际,聚焦民生福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因地制宜,靶向发力,打造基层人大工作品牌。落润镇以服务基层为核心,探索“问、聚、督、助”的“四三”工作法,助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嘉乐镇将“代表活动日”与“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代表学习实效;胜天镇结合区域和产业特色,组建专业化服务小组,为选民提供“菜单式”个性化服务。能效化活动助力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以开展活动为抓手,依托“人大代表在行动”实践活动,各级人大代表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通过视察调研、入户走访、志愿服务等方式,立足本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