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四权”齐驱 深耕漯河营商环境沃土

■ 李光启 (河南)

营商环境,作为地区经济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的集中展现,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打出营商环境优化监督的 “组合拳”,通过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深耕漯河营商环境沃土,为推动漯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用好决定权,法治引领营商环境优化

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重大事项决定权,在全省率先出台《漯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定》,从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等多个维度,制定了20条极具针对性的工作“硬举措”,全力优化营商“软环境”。

以决定为指引,漯河市政府迅速行动,相继制定发布《漯河市营商环境“1+26”优化提升行动方案》《关于印发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漯河市网上中介服务超市业务流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优化营商环境、规范政务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与政策保障。

决定颁布后,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乘胜追击,组织对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执行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及决定的情况开展执法检查。组建8个专项执法检查组,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函、实地走访企业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了解“两条例一决定”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照问题清单,逐一整改落实,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用活评议权,对症破解营商环境难题

近年来,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从破解营商环境难题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入手,开展“专项工作评议+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活动。

在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评议询问调查组,深入项目工地实地察看,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级人大代表、各县区、有关部门、民主党派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高质量开展评议询问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在询问环节,代表和委员们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步步紧逼、深入追问,问原因、问措施、问计划,在激烈的一问一答、连续追问中较真碰硬。面对代表和委员们“辣味”十足的提问,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不回避、不推诿,坦诚面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询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对被评议询问部门进行满意度测评,评议询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将评议意见及时转交市政府研究处理,并持续跟踪问题建议的办理情况,加强跟踪问效,适时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得到真改实改。

用实审查权,专项清理营商环境障碍

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是地方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方式。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强化对“一府一委两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充分发挥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在维护法治统一、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3年5月,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开展规范性文件专项审查活动,重点对设置不平等条件或门槛、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歧视市场主体平等享受国家及省、市支持发展政策措施,以及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供应商等方面的文件进行系统清理。经过严格审查,作出继续有效27件、废止(宣布失效)7件、修改2件的审查意见。

2024年3月至6月,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对漯河市监察委员会、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和市公安局、市司法局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开展专项审查。结合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经过细致审查,作出继续有效24件、废止(宣布失效)9件、修改3件的审查意见。通过持续开展规范性文件审查清理工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筑牢坚实保障。

用足监督权,全力深耕营商环境沃土

漯河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听取审议漯河市政府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并联动听取审议漯河市中级法院行政审判、破产和漯河市检察院行政检察工作报告,重点关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监督助推下,市中级法院积极加大助企力度,审慎适用失信惩戒、限制高消费措施,依法为563家企业修复信用、解除资产限制,依法帮助1485家企业追回欠款7.35亿元。市检察院出台检察机关服务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扎实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优化完善20条服务举措,全力服务创新创业。

市政府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推行“一窗受理、综合服务”模式,深化线上“一网通办”,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化系统“迁云上云”;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为企业配备首席服务官,做到为企服务“无事不扰、有事必应”,漯河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万人助万企”优秀省辖市,漯河市以“四动”(强化政企联动、创新驱动、链群带动、服务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

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企业成长壮大的沃土,有力推动了漯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8%,位居全省第一位,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两位;全市实有经营主体 45.4万户,每万人拥有经营主体1918户,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位。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