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李华兴 何思施
从一座桥的贯通到一条河的蝶变,从一场“七点议事”到一处“家门口的联系点”……在新时代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江苏省江阴市各地人大以创新为笔、以民生为卷,绘就了一幅“民呼我应、民需我为”的基层治理图景。这既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基层人大工作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鲜活样本。
从“便民桥”到“连心桥”
打通民主实践“最后一米”
2024年10月10日,祝塘镇石堰东、石堰西之间一座跨河步行桥正式通行,结束了两个自然村隔岸相望却无法直线往返的历史。这座造型别致、取名“连理桥”的便民桥不仅解决了两村村民过河的难题,同时成为全市婚姻登记户外办证基地的一个靓丽地标,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体验浪漫乡村爱情。
这座“连理桥”还被很多村民称为“连心桥”。原来,这座桥的建成离不开人大代表贴心联系选民、全程服务群众的推动。此前,针对群众的强烈呼吁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祝塘镇人大秉持“民呼我应”理念,迅速响应、积极行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及石堰村一起想办法、筹资金,并全程监督工程项目实施,遇到问题及时推动各方一起解决,书写祝塘镇人大“群众点题、代表解题、监督答题”全链条模式的生动实践。当群众为“连理桥”点赞时,大家心中感受更多的是“代表就在身边”的获得感,这也是基层民主得到百姓真心拥护的真实写照。
从“定时议事”到“全时响应”
让民主成为生活的“呼吸”
每逢周二晚七点,江阴高新区双牌小区花园中的“议事亭”就挤满了居民群众。小到一盏路灯的故障,大到老小区改造升级,一条条原汁原味的民情民意得以畅通反映到人大代表的“小本本”上,进而转化为人大代表一条条意见建议,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落实。高新区人大工委推出的“民声七点‘办’”工作法,填补了上班族反映情况的“时间空缺”,利用群众饭后休闲之余,把议事点搬到群众家门口,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参与,成为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和当地群众“有事找代表”的第一选择。据统计,“民声七点‘办’”活动至今已开展60次,收集群众建议152条,推动解决各类问题145个。
如果说祝塘镇人大的实践聚焦于“空间破壁”,那么高新区人大工委的“民声七点‘办’”工作法则是“时间破局”的一次创新之举,通过将议事时间定在茶余饭后的“黄金一小时”,让民主议事从会议室走向凉亭、从“正襟危坐”变为“促膝长谈”。更可贵的是,民情民意“收集—反映—办理—监督—反馈”的全过程闭环链条让民意如水般畅流不息,并转化为一个个民生项目。当群众发现饭后散步也能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浸润日常的温暖底色。
从“固定站点”到“移动场景”
激活民主参与的“神经末梢”
代表联系点是人大代表常态化联系选民的载体,是基层民主实践的“神经末梢”。南闸街道人大工委不仅把代表联系点设在社区,还延伸到医院、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方便选民随时向代表反映问题。位于南闸医院的代表联系点结合“健康+议事”模式,不仅接待群众反映问题,还提供义诊服务,真正做到了“代表面好见、话好讲、事好办”。
位于狮山湖的代表联系点,结合“文旅+议事”模式,通过“政策面对面”“田间课堂”等活动,倾听选民对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截至目前,两个联系点已开展活动60余次,接待群众300余人次,切实解决了群众关心的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当代表联系点走进医院的候诊区、湖心的观景亭,不再局限于社区办公场所,群众参与民主的场景便有了全新的变化。“健康+议事”“文旅+治理”,这样的跨界融合,让代表履职与群众生活场景无缝衔接——村民在问诊间隙反映道路隐患,游客在湖畔休憩时畅谈乡村振兴。这种随时随地、见缝插针的联系互动,不仅打破了传统履职的时空局限,更让民主实践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自然延伸。正如拓宽后的蔡泾村道路,让代表与选民的距离也在一次次“家门口的对话”中悄然拉近。
从“环境治理”到“文化赋能”
汇聚民生“大幸福”
“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是代表深入群众倾听民意的“集结号”,也是长泾镇人大坚持定期开展的代表日常履职活动之一。针对活动中多次收集到的关于刘圩浜河道多年未整治问题,长泾镇人大迎难而上、迅速行动,督促村委会和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在制定河道整治方案过程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局限于简单的清淤疏浚功能,还融入农耕文化元素,嵌入更多的乡愁印记、水乡标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大代表全程监督,确保工程高质量完成。经过多方合力,整治后的刘圩浜河水清澈、河滩靓丽,滨水生态走廊充满了乡村文化活力。村民们在风景画般的刘圩浜河边拍照“打卡”时,见证的不仅是一条乡村河道的环境改善,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乡土记忆的复苏、乡村生命力的激活。大家纷纷表示,河道的整治变化,不仅提升了美丽乡村的形象面貌,也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对家乡的自豪感。这种“治理即育人、工程即文化”的实践,让民主成果成为看得见的风景。
从桥、河、亭、点的“物理载体”,到机制、场景、文化的“治理创新”,江阴各地人大的实践始终锚定一个核心:让民主可触可感、让幸福可知可及。这些创新看似是“一地一策”的微变化,实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演绎——它既需要代表们“脚下沾泥”的躬身力行,更离不开群众“心中有秤”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