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刘小琳 王 惠
在基层治理的大棋盘上,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是关键一子。山东省青州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将人大代表融入基层网格,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让许多棘手难题迎刃而解,“麦田里的信访案”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今年2月,青州市益都街道辛庄社区热闹非凡,一场“政策下乡惠民宣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就在这时,社工小韩注意到一位神色凝重的陈大叔,他欲言又止,像是藏着心事。一番询问后,陈大叔吞吞吐吐地提到涉农线索,对自家具体情况却遮遮掩掩,只说想上访。敏锐捕捉到这一信访苗头后,信访办迅速行动,考虑到拉近与群众距离的重要性,他们联系了与社区结对的市人大代表刘子睿,一场化解矛盾的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刘子睿来到陈大叔家中,亮明人大代表身份。很快,陈大叔放下防备,将积压在心头多年的矛盾和盘托出。原来,五年前村里为激发农业生产活力,鼓励村民自行整合闲散小块农田,进行连片分区承包。陈大叔与邻居张大叔一拍即合,合伙承包了一块地,简单划分后便各自耕种。但好景不长,规划生产路和麦田灌溉问题让两家产生了矛盾。村委多次协调,却因双方当初仅凭口头约定,未签订书面协议,问题始终悬而未决。陈大叔无奈之下,才萌生出上访的念头。
问题复杂、涉及面广,益都街道信访办牵头,迅速组建了由综治办、农业办、辛庄社区以及人大代表刘子睿构成的工作专班,追根溯源,彻底化解矛盾。
经深入调研,矛盾根源逐渐清晰:一是合作承包户多为亲友,口头约定无保障,时间一长土地边界模糊;二是土地整合后,道路、机井等基础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时矛盾频发。
专班迅速行动,向村“两委”建议,依据现行政策重新调整土地承包方案。村“两委”积极响应,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意见,并与农业办、规划办等部门紧密对接。最终,一份兼顾各方利益的新土地承包方案新鲜出炉,获得大家一致认可。
方案有了,落实是关键。刘子睿全程参与,和专班成员配合村“两委”到田间现场调整争议土地规划,监督双方重新签订承包协议。在这个过程中,刘子睿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打头阵、强监督的作用,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公平公正、合法合规。
这场“麦田里的信访案”圆满落幕,不仅化解了陈大叔和张大叔的矛盾,还让村里的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矛盾纠纷化解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