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涵 (湖北)
在湖北省委“支点建设”战略引领下,湖北省房县人大常委会以“聚力支点建设、矛盾排查化解”为主题开展专项活动,创新打造“学、宣、查、解”四链协同治理体系,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下沉一线,以政策宣讲凝聚共识、以精准排查织密防线、以多元共治破解难题,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大动能”。
以“学”筑基
锻造“履职尖兵”
积极构建“立体化+实战型”代表培养体系,创新推出“三维赋能”工程,推动人大代表思维理念革新、知识体系更新、能力状态换新。
专题研学明方向。建立“第一议题”学习机制,分期、分批组织全县1200余名人大代表开展专题培训,将省委、市委、县委聚焦支点建设部署与基层治理创新纳入必修课程;创设“案例复盘+情景模拟”培训模式,开展征地拆迁模拟谈判、群体事件应急处置等实战演练,在“沉浸式”体验中强本领、提素质。一线练兵增实效。组织代表深入东城、北城工业园区等矛盾纠纷突出的地方实地调研,详细了解企业运转的各个环节、流程,参与劳资协商、环境整治等实务操作,培育“金牌调解员”。数字赋能拓路径。依托房县人大常委会官网、公众号、微信工作群,定时推送政策法规解读、矛盾调解经典案例等,实现代表学习“掌上通、随时学”。
以“宣”聚力
激活“共治基因”
开展“宣讲+”治理模式,通过“分众化、场景化、艺术化”宣讲,打造立体传播矩阵,让政策春风化雨、浸润民心。
分众化宣讲。针对企业主群体,举办“循环经济政策红利”专场解读会,让企业家们学政策、懂政策、用政策;面向村民群体,以“稻场夜话”“户院会”等形式,讲转型经验,讲科技创新,讲县委决策部署,化解群众疑虑顾虑。场景化呈现。组织群众实地参观循环经济产业园、合成生物产业园、黄酒生产车间等,让群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房县发展做什么、怎么做,营造支持支点建设的良好群众氛围。艺术化表达。积极与县委宣传部开展合作对接,开设“代表说”宣讲平台,组织各级人大代表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各展所长,围绕各自工作领域开展宣讲,凝聚起“人人都是支点建设者”的澎湃合力。
以“查”固防
密织“平安经纬”
积极构建“全域排查+智能预警+精准攻坚”防控体系,实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集中攻坚。
网格化摸排。将全县乡镇分为20个基础网格,依托96支代表小组队伍组建“矛盾排查队”,按照网格化管理“定人、定格”,围绕矛盾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区域,展开“过筛式”走访,建立动态风险台账112份,标注高风险点位19处。数字化预警。与宣传部对接,接入房县“网络数据”平台,对产业环保、征地拆迁、拖欠工资等高频问题实施热力图监测,提前预警群体性事件苗头,把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阶段。项目化攻坚。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做到发现一处、调解一处,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的难题,进一步汇总整理,形成问题清单向相关单位反馈,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升级,推动形成“有问题找代表”的良性循环。
以“解”增效
打通“末梢梗阻”
创新开展“全周期问题化解”工作法,推行“群众点单—代表接单—联合督单”模式,构建监督闭环。
民情直通车。开通“民情二维码”“代表联心卡”,群众扫码即可反映诉求,架起群众与代表之间互联沟通桥。截至目前,收集群众诉求160余条,重新规划公交车线路、小区安装充电桩等16件“微心愿”,并在48小时内落地。专家会诊室。依托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设立行业性调解工作室,邀请各领域专家定时入驻,采取“代表领衔+部门会商”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矛盾调解。闭环督办链。实行“问题五色管理法”,按紧急程度实施分级处置。建立“周会商、月比武、季观摩”推进制度,倒逼矛盾及时化解。实行量化考评体系,优化《代表履职积分制管理办法》,把矛盾化解、民生实事等纳入考核指标,一督到底、督出成效。
通过矛盾化解专项行动,实现了三个突破,即破除“坐等上门”惯性,变“会场履职”为“现场担当”;打破“单兵作战”局限,构建代表领衔、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共治格局;攻克“治标不治本”顽疾,推动治理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为推进湖北支点房县节点建设贡献了人大力量、展现了人大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