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常雪丽
山西文物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文物资源在壮大文化旅游、建设文化强省、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7月1日起施行的《山西省文物保护条例》进行深入解读。
对标上位法明确62条文物保护措施
2024年11月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表决通过,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据介绍,山西省2005年制定的《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已与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改革要求和决策部署不相契合,与上位法部分条款不相衔接,与省情实际和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也不相适应。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于振龙表示:“制定新的文物保护条例,非常迫切、十分必要。”
于振龙介绍,条例通过细化文物保护法要求,将实践中成熟有效的做法上升为法规规范,服务保障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加强文物展示利用,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条例共八章六十二条,包括总则、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发掘、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研究与利用、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等。总则部分明确立法目的、贯彻方针、工作要求等内容。不可移动文物部分明确不可移动文物的系统性保护、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建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特殊保护机制等内容。考古发掘部分明确建立地下文物价值评估体系、规定地下文物保护实行责任人制度、实行考古前置等内容。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部分明确鼓励设立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规定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取得、文物借用、文物修复等内容。研究与利用部分明确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等内容。监督管理部分明确对文物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制度等内容。法律责任、附则部分明确援引条款、公职人员的法律责任等内容。
立足山西实际落实文物保护具体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条例制定过程结合山西工作实际,主要从“深化工作协调机制”“夯实监督管理责任”“系统性保护”三个方面将党中央要求落地落实,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不可挑战的国家意志。
条例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分别从党的领导、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等三个方面提出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工作机制的具体要求。目前,山西省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建立了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省级协调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由省政府成立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部署、指导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了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文物安全工作。
条例第五十二条至五十六条对文物保护监督管理责任作出了具体规定,特别是结合文物保护领域政治监督专项检查情况,明确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对文物保护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使用情况、文物保护社会基金等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目前,山西正在推动监督整改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一体推进,综合施治,真正让监督“利剑”为文物工作保驾护航。
为了落实系统性保护要求,条例第十条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系统性保护作了具体规定。山西文化遗产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价值高”的鲜明特点。过去更多关注的是重点文保单位的保护,但对数量庞大的低级别文物资源重视相对不够。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于振龙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式保护体系,既要抓好国省保、古建筑等点状单个文物保护,又要抓好长城、古道等线性文化遗产保护,还要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片区遗产保护。”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完善文物保护制度
对标建成文化强省目标,山西省文物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条例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按照上位法要求,对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作出针对性规定,着力解决文物保护重点难点问题。
条例第四十四条、四十五条、四十八条作出的具体规定,为科技赋能文物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白雪冰介绍,近年来,山西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确立了“问题导向、服务需求”为主的有组织科研模式。组织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4项,省级科研课题140余项,发布实施地方标准21项。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文物保护利用,对山西地域世界遗产、重点文保单位、馆藏珍贵文物以及濒危文物进行数字化保全信息档案建设,累计采集数据总量达到了3PB,初步建立了山西省重点文物数字资源库。指导各级文博单位利用前沿数字科技技术助力文物数字化成果转化利用,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天龙山石窟等一批“云端”展示传播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和赞誉。
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政策引导、购买服务、表彰奖励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山西是全国知名的文物大省,在拥有让人羡慕的资源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沉重的保护压力。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振华介绍,2017年3月,山西率先在全国实施了“文明守望工程”。从“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的出台;从曲沃县率先启动文物认领认养实践探索开始,到全省文物认领认养“巨手擎”项目遍地开花;从B站上线热播纪录片《文物守护人》累计观看量突破2000万次,到山西省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协会组建成立并辐射各市……山西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力量多主体、多方式参与的良好局面。
“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是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王振华表示,下一步,山西省将创新实施“文明守望工程”升级版,通过科学评估、考核奖惩、政策补偿等措施和手段,把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力量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