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冯岚彬 孙加力
蜀南竹海的晨雾尚未散尽,三江交汇处已传来铜壶煮水的咕噜声。在四川宜宾老城茶馆的八仙桌旁,银发茶倌手持三尺长嘴铜壶,手腕一抖,金黄茶汤划着弧线稳稳落进青花碗,茶香混着江水汽往人鼻子里钻。
这口茶香在宜宾飘了三千年:从西周僰人献贡茶,到唐宋茶马古道商贾云集,再到现代“早、嫩、快、好”的产业标杆,茶文化早已融入宜宾血脉。
如何让千年技艺与品牌价值实现同频共振?《宜宾市茶文化保护条例》给出答案!
近日,宜宾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宜宾市茶文化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新闻发布暨工作部署会。《条例》经宜宾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经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查批准,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一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标志着宜宾正式迈入以法治守护茶文化根脉、赋能茶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为茶立法 回应期待
千年茶韵,今更辉煌。宜宾具有三江交汇的地理优势,“中国早茶之乡”享誉全球。
宜宾茶氤氲三千年,自西周僰人献贡茶于周武王始,经秦五尺道、唐宋茶马古道将醇香远播欧亚,至20世纪50年代创制川红工夫红茶,更于1985年斩获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与“祁红”“滇红”并称中国三大工夫红茶。
茶史三千年,荣光越百年。翠屏区、高县蝉联“四川茶业十强县”,筠连县、高县更蝉联多届“中国茶业百强县”殊荣。2024年,“宜宾早茶”“川红工夫”跻身全国百强、“宜宾早茶”入选中国茶区域品牌价值TOP20,依托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宜宾茶产业矩阵已形成130万亩茶园沃野绵延,干茶产量达11.45万吨,5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引领、453家加工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宜宾茶产业虽拥有显著的品牌优势、广阔的种植规模以及“早春茶较常规产区提前30至45天上市”的独特竞争力,但在文化价值挖掘、新兴市场开拓和创新模式应用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
通过立法加强宜宾市茶文化保护,彰显“早茶之乡 川红故里”独特人文地理特色,统筹促进宜宾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正是《宜宾市茶文化保护条例》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重要理念为立法指明方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赋予使命担当。
回应期待,势在必行。2024年3月,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开始着手《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
“《条例》要贴近宜宾茶产业实际、体现宜宾茶产业特色、服务宜宾茶产业发展。”2024年7月,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立法座谈会。会议要求,要让立法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确保《条例》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开门立法 汇聚民智
这部仅有二十七条的法规,从酝酿到诞生,历时近一年,经数十次修改完善,凝聚了从田间茶农到学界专家的集体智慧,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地方立法实践中的鲜活注脚。
从翠屏区的早茶基地到珙县雪山上的古茶树群落,从川红工夫非遗传承人的作坊到茶旅融合示范区,《条例》起草专班将立法触角延伸至茶山深处,实地调研20余次,召开座谈会30余次,收集人大代表、茶农、茶学专家、茶企负责人等意见建议近400条,确保了“高大上”的法条生长出“接地气”的根系。
《条例》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宜宾烙印”。翻开文本,“叙府龙芽”“屏山炒青”等地理标志产品跃然纸上,“天宫山古茶树”“金沙江河谷早茶区”等地域名片化作具体保护措施。针对“一早一红”(早茶、红茶)的产业优势,设置文化保护、产业发展的措施举措。而在川红特色小镇的规划中,则表明打造川红特色小镇、金沙江河谷早茶区等具有休闲、体验、研学、康养茶旅特色的精品项目、精品线路和精品园区。
此外,宜宾市人大常委会秉持“需要几条、管用几条、制定几条”的原则,首次采用不分章节的立法形式,聚焦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着力提高法规条文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彰显地方立法“小快灵”的特色。
《条例》的诞生,恰似一壶历经火候淬炼的宜宾早茶:既有民主立法的“温度”,又有制度创新的“力度”,更浸润着文化传承的“厚度”。
良法善治 护航发展
立良法以促善治,行法治以兴产业。
《条例》从茶文化保护体系、资源普查、责任落实、重点保护等多维度发力,不仅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更擘画了从“法治根基”到“产业繁荣”的实践路径。
在实施保障方面,《条例》明确,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作为宜宾茶保护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宜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做好市、县级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工作,尽快制定茶文化资源保护名录与实施机制,制定茶产业发展计划和促进措施,统筹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
“宜宾将深度挖掘和弘扬宜宾茶文化,与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促进‘园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的融合提升。”宜宾市文广旅游局负责人表示,将以“三茶”统筹为纲,打造三条风景线:串起金秋湖、鹿鸣茶海、天宫山等珍珠茶园,推出采制品一体的沉浸式茶旅环线;活化苗乡茶俗、非遗手工茶技艺,让茶园变身文创剧场;联动川红集团、五粮液等品牌,打造“宜宾茶+”特色礼鉴矩阵。“让游客带走的不仅是茶香,更是可触摸、可品读的城市文化密码。”
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将依托刘仲华院士专家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先进技术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科研平台功能,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引进技术人才,推进资源发展与保护工作。
“茶文化立法恰似一场及时雨,极大地提振了宜宾茶文化传承和茶产业发展的信心。”第五代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孙洪坦言。
鹿鸣茶业负责人表示:“政策让我们更有底气走品牌化道路,我们将深挖宜宾茶特色,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盼着《条例》能给古茶树挂上‘护身符’!”叙州区天宫山简湾村老茶农摸着百年茶树咧嘴笑,“以前总担心这些宝贝被破坏,现在有了法规保护,村里这十几棵百年古茶树能安心长叶发芽了,还能多活几百年!”
一叶承千年,一法定乾坤。
当《条例》的法治脉络深植川南沃土,宜宾茶已超越杯盏间的清香,化作法治文明与生态智慧共生的时代样本。
宜宾,这座三江润泽的城市,正以法为尺丈量产业未来,以茶为墨书写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城市法典——当世界的茶盏斟满宜宾春色,品味的不仅是北纬28°
▲《宜宾市茶文化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新闻发布暨工作部署会现场。
吴 江摄
▶宜宾采茶活动
(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供图)
《宜宾市茶文化保护条例》八大亮点
●川红工夫、叙府龙芽、屏山炒青等传统制作技艺,四川筠连山地茶文化系统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列入茶文化资源保护名录并进行重点保护。
●加强四川中小叶群体种、天府红系列品种等本地野生或者选育的优质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保护,推动茶树品种良种化。
●对天宫山、大雪山等区域内集中生长形成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古茶树群体实行整体保护。
●结合特色早茶核心区和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建设,制定茶产业发展计划和促进措施,统筹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
●支持发展与茶相关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打造与川酒、川菜、川剧等多元素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支持茶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设备升级、标准化建设以及产业链延伸等,推动传统加工向智能化、精细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鼓励支持企业建设品牌,开发优质、特色茶产品,开展绿色、生态低碳、有机等质量认证,打造知名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
●支持茶科研、茶科技创新,促进茶科技成果转化,建立茶科技服务体系。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茶科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