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杨仕英
2月的北京春寒料峭,2月的“鸟巢”激情似火。走进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零售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可以买到湖北蕲春出产的陶艺,底部刻有冬奥会会徽的管窑木叶盏即是其代表作。看到这一幕,管窑木叶盏的制作者——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何登明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的执着追求终于得到广泛认可。
不懈追求“木叶天目绝技”
刻有冬奥会会徽的管窑木叶盏口径约12厘米,高约4.5厘米,它将天然树叶烧制于黑釉瓷盏中制成,为宋代典型的斗笠碗造型。何登明介绍说:“木叶盏中的天然树叶是桑叶,代表着中国的友好和包容,展现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奥林匹克精神。”
何登明在蕲春县管窑镇出生、长大,他从14岁开始随父学习传统制陶技艺,后痴迷于“木叶天目绝技”,一直想烧制出管窑木叶盏。然而,这谈何容易?
何登明查史料、访名师,苦苦寻找关于木叶盏的制作技艺。练泥、揉泥、拉坯、晾干、洗坯、素烧、冷却、出窑、上釉……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失败,他终于用古法烧制出木叶盏,让“木叶天目绝技”在管窑上得到再现。
参加湖北省人代会期间,同行的代表们发现,何登明经常捡拾不同形状的叶子。何登明总是笑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就不会有两只相同的木叶盏,我要寻找特别的树叶,烧制出特别的木叶盏。”
不断精进陶艺技术
管窑镇素有“窑州”之美誉,制陶历史悠久,是湖北省著名的日用陶和工艺陶产区之一。蕲春岚头矶窑与汉川马口窑、麻城蔡家山窑并称“湖北三大民窑”。鼎盛时期,管窑镇有上万名制陶工人,是知名的“陶器之乡”。管窑是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世纪90年代,日用陶器逐渐被塑料、玻璃、白铁制品所替代,管窑镇的管窑陶器厂、李窑陶器厂先后停产,窑工出走、窑棚倒塌,繁华陶业转向沉寂。
但何登明从未放弃在陶艺上精进,他先去广东佛山从事拉坯、修坯、立还等制陶工序,后在广州美院教学生玩陶、做陶、上釉。2006年和2008年,他的作品分别在“广东省民间工艺博览会”上荣获三等奖。2013年,他与何良法合作烧制的编织纹陶盆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杯”金奖……
201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何登明在管窑镇政府的盛情邀请下,选择回乡创业,希望为管窑镇制陶业的复兴贡献力量,将管窑陶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走进何登明的陶器陈列室,仿若走进了陶艺的殿堂。土黄色、深紫色的碗,土红色的三耳罐,天蓝色的花瓶,古铜色的坛子……茶器、花器、摆件琳琅满目,其中,胎质坚致的木叶盏尤其引人注目。口大、足小、敞口浅腹的木叶盏,有莹黑色、紫色、咖啡色……盏中叶子茎脉清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木叶盏代表着管窑手工制陶非遗技艺的制作水准,是中国陶文化之经典。2022年4月13日至15日,木叶盏将亮相“武汉建博会”。
让管窑陶艺得到传承发展
自当选湖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以来,何登明单独或与其他代表联名提出多件关于传承发展管窑陶艺的代表建议。2018年,他提出《关于传承发展管窑手工制陶技艺的建议》,建议相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助力管窑陶艺文化不断取得新突破。2019年,他提出《关于做好传承保护发展我省手工制陶技艺的建议》,建议实行“师徒制”及校企合作,实现人才资源的互通互助;加紧完善对手工制陶文化、工艺的保护机制;加快陶艺创意产业升级。2020年,他提出《关于传承非遗技艺弘扬楚陶文化的建议》,建议依托明窑传承基地现有基础,扶持做好产、教、研融合相关工作……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些建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