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代表履职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单一物种的小保护到生态环境的大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侯蓉保护大熊猫的履职实践

■ 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北京冬奥会上,以大熊猫为设计原型的吉祥物“冰墩墩”火遍全网,成为“一墩难求”的爆款。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的工作就常常与“国宝”大熊猫接触。

“冰墩墩”等大熊猫形象被国内外民众喜欢,让侯蓉感到很开心。不过,她关注大熊猫却和普通人不太一样。“我更多的是关注大熊猫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未来还有什么风险和隐患。我不会特别关注哪只大熊猫长得萌、哪只眼睛大。”侯蓉笑着说道。

自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侯蓉已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清晰地记得自己提出的第一份代表建议。

“当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部《兽药管理条例》,条例的初衷是防止养殖企业滥用兽药,超标使用抗生素危害人的健康。其中有一条禁止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的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到野生动物保护的需要,造成所有的动物园和野生动物救助机构使用人用药品就会违规。但实际上,兽药品种很少,我们不可能仅凭兽药治疗大熊猫的疾病。”侯蓉说,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切入,基于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她向全国人大提出修改《兽药管理条例》的建议。此后,《兽药管理条例》修改了对购买药品的限制,让她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人大代表履职的力量。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侯蓉立足本职工作,阅读了与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款,仔细寻找其中的薄弱环节,再通过代表建议向全国人大提出。

2020年的全国两会上,侯蓉参与提出动物防疫法的修改议案。随后,她又参与了多轮严谨的修法过程。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于2021年1月正式出台。履职期间,侯蓉参与提出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内的5部法律的修改建议和立法议案。

“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让我体会到‘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个口号。当选人大代表前,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科技人员,从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向国家建言献策,更不敢想自己的建议可以写入法律,有效推动实际工作。通过履行代表职责,我真实地感受到什么是人民当家作主。”侯蓉说。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侯蓉已与大熊猫“亲密接触”了28年,她所在的科研团队累计获得75项科研成果。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的数量在2006年至2018年间,年均增幅达12%,大熊猫的数量从1987年的6只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223只。

“大熊猫的繁殖和育幼等问题解决之后,我们认为,圈养大熊猫的保护是一个层面,但保护大熊猫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它们恢复野性,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是更重要的层面。”侯蓉说。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空白。继2021年参与提出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法的立法议案后,2022年,侯蓉正在撰写一份有关国家公园管理法的立法议案,希望从专家层面提出对国家公园管理的意见。

“相比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法,国家公园管理法是法律效力更大的上位法,对整个国家公园的法律指导性更强。”侯蓉说,“国家公园保护的是完整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是我国保护强度、保护等级最高的自然保护地。随着我国动物保护的科研进展加快和自然保护理念的转变,我们的科研工作也逐渐从单一物种的小保护延伸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大保护。”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