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博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古代“儿童节” 欢乐何其多

我国古代很多节日都有儿童的身影,那么,古时的孩子们会玩些什么呢?

据史料记载,宋朝第一次出现了走街串巷的货郎,他们挑着杂货担,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大声吆喝着,贩卖各种零碎家用及儿童玩具。“乐人动鼓乐于空闲,就坊巷引小儿、妇女观看,散糖果子之类,谓之‘把街’。”

纸鸢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写出了儿童放纸鸢的自由与欢快,这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香包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佩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也都佩戴香包。端午节时,家里的长辈用棉布、丝绸等材料制成香包,在里面填上带香味的药材,戴在小孩子的胸前或挂在床头,可以祛病求福。等过了端午节就把戴过的香包扔掉,表示弃除疾病。

九连环 起源于古代民间,在清代,妇女儿童都喜欢玩九连环。九连环被国外认为是人类发明得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它的奥妙就在于环环相扣的结构之中。

拨浪鼓 拨浪鼓本来是一种古乐器,后来失去奏乐的作用,成为儿童的玩具。拨浪鼓是一面小鼓,系于两侧的小球击鼓发声。

过家家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这些“过家家”的小朋友,把尘土当作饭,把泥水当作汤,把木头当成大块的肉,玩到快晚上时却必须回家吃饭,因为尘饭涂羹只能玩耍,不能吃。

斗草 斗草游戏“始于汉武”,南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男女老少,特别是孩童和妇女们纷纷相约到郊外游玩斗草。斗草分为文斗和武斗。文斗就是大家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寻找不同的奇花异草,一起评比,大家都不认识的,植物种类最多的一组就算获胜;武斗就是两人把找来的草挑选最结实的勾在一起,谁的草先断了谁就算输。

很多文人一把年纪了还玩斗草,比如大文人晏殊就写诗“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他玩的就是这种文斗。

有的文人玩得更高级,花的名字还要对仗才行。比如一个人找了“观音柳”,你就得拿出“罗汉松”,有“金盏草”就要对“玉簪花”。如果自己找的花里没有能对上号的,就算输了。

推枣磨 推枣磨的玩法是将一枚鲜枣削去半边,露出枣核,用三根小木棍插在枣上,作三足立于桌上,枣核朝上;另用一根细竹篾,两端各插一枚小枣,再将竹篾小心翼翼搁在枣核上,轻轻一推,便会旋转,看谁转的圈数多。

除此之外,还有走马灯、皮影戏、捉蝴蝶、斗蛐蛐、捉迷藏等,这都是古代儿童可以快乐玩耍的游戏。

总之,古代的“儿童节”可以说跨越了一整年,那时的每个节日,孩子们几乎都拥有专属于自己的节日空间和氛围,玩耍的内容也尽显智慧和童趣。

(本报综合腾讯网、搜狐网等)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