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篇

太羹有味是诗书

■ 左 军 (福建)

“至乐无声为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这是鲁迅先生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的一副对联,意思是:人间最大的快乐就是默默地爱自己的亲人;世上最有趣味的事,就是饱读有意味的文章。

古人读书异常勤奋,珍惜光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一点时间都不挥霍,勤学苦读,最终学有所成。“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读书是有滋味的,即使当一个布衣百姓,有诗书在手,吃起粗茶淡饭,也堪比山珍海味。“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酰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闲读宋代诗词,偶得诗人王柏佳句,曰:“窗前细嚼书中味,膝上虚传瑟外风。”好一个“嚼”字,于无心处见有心,不经意间便道出了读书的真谛。是啊,捧一本随意从书架中抽出来的书,并不刻意去读,只是任耳畔飘忽着《高山流水》或《平湖秋月》的古琴独奏,那近乎冷清的宁静与悠远,如月夜一样空阔,如田野花草一样清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倚坐在溢满菊香的篱笆边,温上一壶薄酒,悠然取出素琴一张,双目微阖,信手抚琴 ,陶然忘机。别人不解他这无弦之琴如何弹,他应道: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一颗善于禅悟的心灵,岂会在乎外在的形式呢?

孟德斯鸠曾说:“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只有把阅读变为“悦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字里行间,让心灵和文字一起翩然起舞,这样才会在书中寻找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读书如抚琴。其意不在书,在乎心灵感悟也。

夜阑人静,雨打芭蕉声,伴着此起彼伏的蛙鸣,摊开一本泛黄的书,一行一行地看下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雨季,读读《傅雷家书》,在语重心长中体验一种久违的亲情与温暖;读读《漏船载酒忆当年》,于娓娓道来间品味那份感动与亲切;或读读《亲爱的提奥》,从情真意切的叙述中感知伟大的梵高对生命的热爱和赞颂,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以及那催人泪下手足之情……这何尝不是赴一场思想的盛筵呢?

阅读就如把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万千景象,尽收眼底,天光云影,清风徐来,一缕馨香沁入心田。通过阅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底蕴,增长才干。充满意味地读书,我们才懂得反思,学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读书如听雨。其情不在书,在乎情景交融也。

月朗星稀之夜,读完一本好书,拍案惊奇,久久难以释怀,奇思妙想纷至沓来,可又无人聆听,于是青梅煮酒,举杯邀明月,把酒临风,酣畅淋漓,直呼快哉,真可谓:酒逢“嚼书”千杯少。

在隔过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那些如沉入水底的美丽珊瑚般的书,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文字的年龄与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感。每一本刻意珍藏的书,都是一段完美的最初和最后的恋情。它们是在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无论处于怎样的阅读环境,都能心无旁骛,慢慢回味,绵长悠远,韵味无穷。无一字不明,无一言不醒,无一书不觉,心境若水若谷,悠然潇洒,打开心扉,心畅神爽,耐人寻味。

读书如品酒。其味不在书,在乎意味深长也。

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雅事、乐事,更是一桩寻常事。说白了,读书就是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好比芝麻饼,伴茶也好,佐酒也罢,既可养心又可怡情,它可以无意识地剔净心上的尘埃,净化思维,使身心得以放松,让人有一个能够与心灵对话的机会。

读书的确是生活中的至真至趣,居斗室而能畅游天下,独一身而能思接千载,生命中纵有千万里的旅程,而这一路上,只要有书香时刻相伴,心灵就不会孤寂。

芝麻味浓,芳香馥郁,可去腥、除臊,调和五味。诚然,书似芝麻味,初嚼即可知其味,再嚼才可晓其意,三嚼方可会其神。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或许这也就是阅读后对生命的一种醒悟吧。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