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间文化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粥”一“思”

■ 徐 静 (陕西)

腊八节,是时光温煨的第一缕年味,这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似乎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时间标记,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生活情趣,一种岁月印记。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八几乎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我们也开始用过节的方式抵御寒冷,仿佛在向寒冷宣战,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对温暖的向往。尤其是那一碗浓郁香甜的腊八粥,可以让温暖和幸福在寒冷的日子里永驻……

这让我想起了儿时的腊八节,那时物质虽然匮乏,但精神却一点儿都不匮乏。奶奶总能把每一个节令都过得津津有味。谷雨时节,她会悄悄地在院子里的围墙下将扁豆、赤豆、南瓜等各类瓜果豆类的种子撒下,到了盛夏芒种时节,花落成果,一茬接一茬,桌子上总是有吃不完的美味。这时,奶奶总会挑选一些颗粒饱满的豆荚出来,剥开取出豆粒放在太阳下晾晒。

那时的我年纪尚幼,总是想不明白奶奶此举何意。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发现在腊八节前一天,奶奶总会用温水将夏日里晾晒的那些豆子泡上,到了晚上和各种谷物、坚果放在一起,用家里的土灶熬上满满一大锅。“吃得完吗?”这几个字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奶奶还说腊月初八锅里煮的粥一定要拼凑成八样,否则就不叫“腊八粥”。八方食材,调和来年万事如意,一碗热粥,熬出满满冬日温情。

当黎明的曙光第一次划过夜空时;当金色的朝曦刺破街边弥漫的大雾时;当清晨的第一抹朝阳洒满屋子时,一碗碗冒着热气的腊八粥已被奶奶“打包”好,分别赠送给了亲邻好友。我总是不解地问奶奶,为什么要那么早出去送别人腊八粥呢?奶奶说,这是陕西人旧年间过腊八节的习俗,而且一定要赶中午之前送出去,那时候讲究送完之后自家人才能享用。尽管粥送出去了很多,但锅里还有剩余,接下来连喝几天都不成问题。奶奶称其为“年年有余”,总是笑着说这是好兆头。一碗喝下“八方来财”,万事“粥”到。这样的习俗,伴随着那碗甜糯的腊八粥,温暖了我整个童年。

如今,奶奶已故去多年。风霜落发,雪染鬓角。一路繁忙,一路奔走。总有些夜里不曾提及的乡愁,在今夜,熬成了催人泪下却暖心的粥。

因为,每一口粥中都深蕴着久久怀念,每一颗豆子里都隐藏着深深眷恋。

腊月的屋外朔风凛凛,正是三九天最为寒冷的日子,这时人们都渴念温热的食物,俗话说:“腊日年关近,煮粥待阳春。”等捱过这凛冽的冬,春日就在望了。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