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达明 (江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热辣滚烫”这四个字,用在人大监督上,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基层人大要做好监督工作就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关于人大监督的重要论述,有力扛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把监督作为支持的手段,提升监督刚性与实效,在人大监督中彰显“热辣滚烫”,奏响人大监督的最强音。
议题要聚焦“发展热度”。开工即开跑,起步即冲刺。春节刚过,各地人大都在围绕年前党委全会、人代会确定的目标释放的信号,准确把握“稳与进”“质与效”的关系,完善、更新、充实、打磨新一年的监督议题和工作计划报党委审议,努力让监督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效果更加明显。人大监督范围广、领域宽,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紧扣时代脉搏,以议大事、决要事、解难事为主线,从高质量发展重点、群众关注热点、社会治理难点中,从本届议题安排涉及领域的均衡性、连续性中,从“三多型”(多位代表提、代表多年提、涉及多部门)议案建议中,从上下联动的重点工作中,从看紧“钱袋子”、管好“账本子”中论证遴选议题,确保规定议题不能少、特色议题少不了,真正做到“重中选重”,满腔热忱地助力本地区“拼经济”“拼发展”。
监督要体现“十足辣味”。人大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能不能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敢于动真碰硬推动问题解决,最能检验人大监督的质效成果。要采取综合监督方式,探索使用质询监督,发挥叠加连环效应,让人大监督“长出牙齿”,确保是“动真格”,而不是“搞形式”“走过场”。无论是专项工作评议、专题询问,还是执法检查、履职评议,要摒弃当“老好人”“怕得罪人”的思想,打破“一团和气”的氛围,不事先设定题目、不预先彩排流程,面对面随机提问、随口发问、随即追问,刨根究底找准“病灶症结”,“对症下药”开出“有效处方”。对于政绩工程,人大要敢于监督,敢于说“不”,引导政府把更多的财力精力投入民营经济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等方面。通过以问知政、以问督政、以问助政,让监督对象真正品尝到“十足辣味”,有力促进“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政和履职尽责, 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跟踪问效要“闭环滚动”。跟踪问效和整改落实是人大开展监督工作的终极目标。要把“闭环滚动”作为人大监督的“尚方宝剑”,把审议意见落实、代表建议办理作为人大监督的重头戏,健全人大全过程全链条监督模式,完善“审议意见+问题清单+满意度测评+社会公开”机制,突出跟踪监督和“回头看”评价,不能止步于“一看了之”“一听了之”“一审了之”“一交了之”的“浮光掠影”,而是要构建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刀光剑影”,形成监督新流程新常态。要敢于较真,既要有“钉钉子”精神,也要有“拔钉子”勇气,对改革发展紧盯不放,对重点工作一追到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不见到实效不放过,确保人大监督成效立竿见影,让人民感受到人大监督的生机与活力。诚然,整改落实绝非一时一日之功,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至,要年复一年,善于打持久战,做好监督的“后半篇文章”,抽选部分办理落实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对推动解决问题不力的进行“二次审议”。通过“监督、落实、再监督、再落实”的滚动跟踪问效,促进问题彻底解决。让“真刀真枪”的滚动闭环监督来得更加“猛烈”, 体现人大担当与人大作为,维护人大权威和法律尊严,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履职要敢接“烫手山芋”。缺乏政策支持、找不到方法路径、处理起来困难、工作难以推进、问题不好解决,就是工作中的“烫手山芋”,说白了就是所谓的痛点、难点、堵点。听人民心声,为群众进言,敢接“烫手山芋”是人大履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难免会遇到棘手的矛盾与问题,此时决不能找借口、绕着走、躲过去,必须把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盼、办人民所需作为履职的第一要义,打开新思路、寻找新出路,把影响发展的堵点查出来,把人民群众的诉求问明白,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关怀传到位,把监督的“铁腕本质”与“刚性本色”拿出来,做到不怯阵、不乱阵,努力推动问题化解。当然,接“烫手山芋”要面对风险挑战,承担办不成、办不好甚至办砸了的责任与后果,这就需要人大人的胆魄与修养,打消思想顾虑,破除本领恐慌,使出“两把刷子”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