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代表履职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把“芨芨草”为群众铺就致富路

——记甘肃省人大代表刘振

■ 本报通讯员 任兵兵

有这样一位96后,他始终把“带领群众一起致富”作为奋斗目标,大学毕业后收毛皮、卖西瓜、卖对联、办扫帚厂、建充电桩……这些领域遍布他的创业足迹。人们常问他,一把“芨芨草”能干什么呢?“能让11户农户年均增收三万多元,能把村里的贫困‘扫’出去,把大家的致富路‘扫’出来。”他就是甘肃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刘振。

2018年,刘振的大学生活步入尾声,留在大城市自然有许多就业机会,但想到家乡的贫困,他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回乡后,他摆过地摊,做过电商。有一次,刘振发现农村老人做的席笈扫帚清洁效果好、使用时间长,而且庆阳农村有大量的原材料,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帮助农民增收。经过多方考察,刘振办起了扫帚加工厂,并将公司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做扫帚解决了当地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贫困户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去做,工作时间比较灵活。通过这个项目,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当年销售扫帚2万把,销售额近4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增收16万元,“芨芨草”创业之旅正式开启。

一人富不算富,刘振认为对困难群众的帮助造血才是关键,只有通过产业带动,才能“管根本”,为此,他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代表接待日”活动中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大“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推广的建议》,建议农业部门以种植业为基础、畜牧业为牵引、菌业为资源循环的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尽快把庆阳资源禀赋的潜力转化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效益。他的建议得到市政府和农业农村局的重视,全市大力推广“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设施蔬菜和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新建设施蔬菜基地22个,引进食用菌龙头企业10家,建办菌棒加工厂12个。

刘振善于接受学习新理念。2023年,他参加庆阳—珠港澳青年交流营时,发现一个既可以服务群众又可以带动就业的机遇——新能源充电桩。在后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向市能源局提出《关于完善我市新能源充电设施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市能源部门的关注,在充分吸纳刘振的建议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市政府将“建设充电停车场52处,新增快速充电枪762个”作为2024年庆阳市为民办实事内容之一。刘振抢抓机遇,与庆阳公交集团、华池县花池集团、临夏州道合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西北地区深耕能源充电站市场布局,全力投身新能源充电站的建设、运营,短短几个月内已经有3个充电站上线运营,既带动了部分群众就业,还为庆阳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增添了一抹“绿”。

庆阳是甘肃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孕育出了以“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从小生长在南梁周边的刘振饱受南梁精神的熏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从业的基本要求。他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认真学习与代表履职有关的履职知识,包括如何提出议案建议、如何审议各项工作报告等,并积极参加省、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培训学习、执法检查、调研、代表接待日等履职活动,同时围绕民生关切、乡村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深入开展调研,收集大量一手材料,积极为群众发声,提出的《关于加大对老旧小区改造支持力度的建议》被市住建部门采纳,全市系统整合老旧小区中市政设施、养老抚幼等年度实施项目,统筹推进改造工作。近三年来,已落实各类资金9.11亿元,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31个,涉改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些仅仅是他履职的一个缩影。

刘振立足“创业指导、带动就业、抱团发展、服务群众”的目标,按照“人大代表+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吸纳创业带头人、相关专业人大代表、技术能人创立工作室,开展创业政策宣讲、就业服务等,成为接待选民和征集民意的窗口。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他累计为群众盘水暖炕480户,厕屋改造510座,修建玉米笼120个,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基层治理中,他和乡村干部一道,运用“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法,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作用,商议了道路修建、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工作,制作红黑榜,修订了堡子山村村规民约,化解矛盾纠纷4件。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在履职过程中践行‘庆阳三为’理念,发扬南梁精神,经常性地深入群众中听民言、察民情、解民忧。同时,将在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继续向‘绿’而行,为家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刘振说道。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