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天印 (山西)
夏日黄昏,夕阳斜照,我们一行数人,来到位于山西省中部的介休市张壁古堡,钻进了这里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幽深地道。张壁的地道建于何时?据专家多方考证,最为可信的应该是在十六国时期。而之所以叫作张壁,则是因为这座古堡当然也连同这里复杂的地道是由十六国时后赵名将张平所建。其背景则是在晋室朝廷南渡之后,北方大乱,各地方豪族不得不自我组织,武装起来以求自保。修筑堡垒自然就是他们所能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手段。而张平恰巧就是活跃于“雁门、西河、太原、上党、上郡”以及河东地区且能周旋于东晋、前秦、前燕几个政权之间的主要实力派人物。根据专家的推测与多番的实地考察,张壁古堡应该建于东晋升平年间(公元357——361年)。
在张壁古堡,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它的地道。蜿蜒于整块黄土之中,上中下共分三层,层层衔接,层层设防的张壁地道,总长度超过10公里。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仅仅是其总长度的十分之一,然而,进入其中,却也足以令人惊叹不已。按照专家制作的地道总剖面沙盘模型来看,整个地道可谓设计精确,浑然一体。其最高一层,离地只有2米,而最低一层,则足足深入地下20多米。这中间,每一层都有自己的粮草辎重储存处,也有层层叠叠的箭孔、陷阱、交通壕,更有可供洗衣做饭的水井、厨房。有马槽,也有伤员的包扎所、将士的休息室,更有可以起到现代通信作用的传声筒等等。总而言之,就是具备了据守地道,长期作战的一切条件。而现有资料可以告诉我们的是,张壁地道,可以肯定地说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建成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作战型地道体系。当我们身处这幽暗的地道之中,又怎能不为我们的先辈们感到三分骄傲,四分自豪!
然而,也有三分遗憾。不得不说的是,当我身处张壁地道的时候,头脑中闪过的却是一系列与我们山西有关的地道。
就在一年前,为了完成一部由国家有关部门指定创作、名为《红色记忆》的著作,我曾深入考察过我省阳泉市平定县南庄村的地道。屈指算来,南庄的地道距今也已经80余年。虽然说,它的总体长度以及设计规范都远不及张壁地道,但是,对于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来说,它却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个时候,南庄处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与敌占区接壤的前哨阵地。为了模范地执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平定县的民兵在这里挖掘了三纵一横总长度达四千多米的地道。每当日伪军前来扫荡,我军民就以地道为阵地,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使其不敢轻易踏入“雷池”。可以说,南庄的地道正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最成功的地道战标杆。然而,令人有些遗憾的是,后来曾经火遍全国以地道战为背景的抗日电影《地道战》所讲述的,却并非南庄的故事,而是明明确确地指出是发生在冀中地区的地道战故事。再后来,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更是成了吸引全国各地千千万万青少年参观革命遗址的教育基地。而至今保存完好的南庄地道,不客气地说,即使在山西,知道的人又有多少?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事实上,《地道战》电影中多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镜头恰恰是取自于南庄地道实景。
身居张壁地道,我还想到了三年解放战争中,同样发生在我们山西战场上的两起“地道战”:解放运城的地道爆破与解放临汾的地道作业。这两次“地道战”均由我军最杰出的战术大师徐向前元帅亲自设计,亲自指挥,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战果。而在此之前,早在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中,我军另一位战术大师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将军所率领的三八六旅、决一旅就更早地运用地道(坑道)战术在一系列的攻坚战斗中取得了卓绝的战果。毕竟,面对坚城壁垒又有重型火力加持的日军,如果没有坑道爆破,单以八路军的轻武器而言,即使再勇敢,攻坚作战的结果也只能是徒增重大伤亡。再后来,当陈赓来到朝鲜战场后,面对武装到牙齿和有飞机支援的美军,身为志愿军副总司令的陈赓又坚决而果断将他早已运用娴熟的地道(坑道)战法推广普及到志愿军各部队中去,也正因为如此,才取得了上甘岭战役那样以地下优势换取美军空中优势的震撼世界的伟大胜利。
在张壁的地道中,我还想到了隋唐交替之际曾经在这里驻扎多时的名将尉迟恭与他的对手秦王李世民。他们在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那时的张壁古堡张壁地道又为尉迟恭的屯兵作战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联想到张壁村中保存至今完好的尉迟恭祠堂,如果我们能够依据这一段历史而创作出一些足够引人足够传奇的故事,那又会给张壁古堡、给介休文旅和整个与之相关的山西文旅带来什么呢?
夕阳西沉,皓月东升,一轮清辉洒向大地,这时的张壁古堡便进入了另外一种清净的天地,唯有南北两个地道入口和出口处闪烁的灯光向人们宣示着:张壁的历史,张壁的地道,从未停止过它们生命的运动。作为后人,我们有必要为它们的存在正名:这里是全世界最古老也最有价值的战术性地道体系所在,这里的一切都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