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弘磊 (浙江)
浙江省开化县人大常委会将监督助推全县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的重要抓手,通过打好治水“组合拳”、夯实治水“基本盘”、补齐治水“薄弱项”,为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贡献力量。
围绕领袖嘱托
打好治水“组合拳”
开化县人大常委会始终牢记“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政治责任,在治水工作上不松劲、不停步。
加强源头排查整治。督促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建立涉水问题闭环管理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问题,建立问题、责任、整改、销号四张清单,落实“问题入库、分级整改、跟踪督导、验收销号”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推进有效整改落实,按时见底清零。县人大常委会开展视察调研,推动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高标准建设美丽河湖,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制砂、河道破坏行为。有效实施生态拦截缓冲带建设,力争创成省级美丽河湖。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开展好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水健康调查评价,健全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加强执法检查,科学引导水生生物增值放流,严防外来物种入侵风险。
深化水质提升行动。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发现机制,推动杨林镇、经开区两个黑臭水体风险隐患点整改以及5个省B类重点问题销号。不断强化城乡污水处理水平,城区累计改造污水管网9千米,城镇污水处理厂执法监测达标率100%,加快污水零直排建设,6个“污水零直排区”生活小区完工,桐村镇成功创成全省第一批污水零直排区标杆镇。
加强美丽河湖建设。进一步发挥“人大+检察”联动监督机制、民间河长制等成效,用好生态环境一体化办案中心,结合生态环境普法宣教,努力把各方面力度汇集到新一轮的水环境保护工作中,确保全县水环境质量继续优化改善。完成华埠镇昌谷村、池淮镇玉坑、杨林镇漫意云桥、池淮镇虹光村芦花岛等亲水节点建设4个;完成水美乡镇建设1个;完成龙山溪杨林段和池淮溪华埠段美丽河湖创建2条。八甲坝、池淮坝、九潭坝成功入选全省首批重要水利工程遗产资源名录等。
突出监督重点
夯实治水“基本盘”
开化县人大常委会将水环境质量提升基础性工作作为监督推动的重点内容,有序推进管网建设改造。如推动政府完成东城欣苑排水管道改造工程,梧桐路二期提升改造工程,临湖路、桃溪路等排水管道修复工程3个管网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改造2千米,累计改造9千米。组织力量摸清底数,建立问题清单和市政污水管网普查数据库,完成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方案编制。做好重点时期水环境保障工作。深化水域监管“一件事”,以“一张图”形式全面呈现18项基层治理的水域监管事项数据,并出台《开化县县水域监管“一件事”协同工作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完善“事件受理、调度指挥、协同处置、督查考核”的“全链条”协同管理机制,构建水域监管闭环管理新格局,为护航重点时期水质夯实基础。
紧抓工作关键
补齐治水“薄弱项”
开化县人大常委会将水环境质量提升监督工作纳入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的重要内容,紧盯关键,着力补齐短板。
修复水生态健康。推动政府各有关部门建立马金溪水利工程生态流量核定与保障先行先试入选水利部试点,并作为典型案例亮相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马金溪水利风景区成功入围全国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9平方千米,完成水库配套设施改造提升11座,完成率100%。
强化水资源配置。推动政府有关部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化县白渡灌区等5个项目入选全省“五个一百”创建活动优秀典型案例。积极探索“取水贷”试点,成功发放全市首笔“取水权”质押贷款200万元,引金融“活水”助力取水企业加快绿色改造转型发展。加强节水设施用水监管力度,新建城区供水管网4.5千米,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8.91%,完成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项目2个。
推动水文化宣传。广泛发动基层人大代表借助代表主题活动,走村入户普及农村饮用水安全知识,宣讲达标提标行动政策,充分宣传水资源保护和节水用水知识。借势借力,积极创新,着力营造人人参与、全民护水的社会氛围。聚焦治水十年,深挖治水亮点。先后举办“共护源头水、喜迎亚运会”启动仪式、2023年全国生态日衢州主场活动暨衢州市生态建设成果发布会宣传活动,通过开化县治水成果展示、巡河护河行动等,全面打响了碧水迎亚运保卫战,打造共建共管共治共享局面。通过多方发动,引导机关单位,民间河长、“河小二”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公众护水活动,累计组织大小规模活动60余场次,张贴宣传横幅30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