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隆浩 (湖北)
湖北省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大坝所在地,承担着守护“首都水井”、拱卫京畿生态安全和功能提升的国家使命。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和对口协作十周年,湖北省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与北京市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联合开展了“守护水源地·人大代表在行动”专项活动,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在全省县级人大首创跨省异地协同监督机制,奋力推动丹江口库区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
聚焦一个大主题
丹江口水库面积的43%、2313千米的库岸线在丹江口市。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工作大局谋划和推动人大工作,聚焦“一泓清水入库、一库碧水北送”重大政治任务,积极履行监督职能,当好“守水护水”监督员。
根据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相关要求,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2024年5月,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与海淀区人大常委会联合开展了“守护水源地·人大代表在行动”专项活动,系统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岸上岸下协同治理,凝聚合力推动流域综合治理。海淀区及丹江口市的省、十堰市18名人大代表,开展了一次巡库、一次视察、一次增殖放流、一次慰问、一次走访、一次发布会的“六个一”活动,两地人大代表实地调研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情况,慰问最美守井人;深入海淀产业园、思源学校等地,视察两地在工业、农业、教育等领域对口协作成果。全方位了解、全程关注,掌握了实情,为更好建言献策、携手推动水源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探索一个新方式
丹江口市和海淀区两地人大常委会共同发布《“守水护水、协同监督”守护水源地行动方案》,在建立区域合作联络机制、信息共享、开展人大代表活动、联防联治、生态补偿、监督落实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在全省县级人大首创跨省异地协同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了跨区域协同监督体系。两地人大以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为纽带,全方位连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聚焦水质保护,共守一泓清水。从开启“协作”新篇、守护“一库碧水”、践行“清源”行动、建立“护水”机制、做好“兴水”文章、共绘“富美”画卷六个方面,从讲政治、谋全局、顾长远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体现的赓续努力和命运共同体精神。二是建立了跨区域人大代表建议工作协同体系。代表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护水数字赋能、深化对口协作等方面提出了12条意见和建议,转交丹江口市人大具体督促落实。北京市及海淀区人大代表呼吁国家层面研究出台陕鄂豫三省联合护水机制,进一步扎牢流域治理和水质保护坚固防线,加快建立受水区、水源地与调水量、水质类别挂钩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水源地水质保护生态补偿机制长期化制度化。三是共同探索跨省域人大协同监督的稳健之路。两地人大代表倡议加大协同合作,围绕水质提升、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方面,探索共同确定监督主题,同步开展监督;围绕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开展联动调研,为做强“水产业”、做大“水经济”建言献策;围绕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探索推动形成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环境质量协同监督、生态产品价值协同提升等机制,推动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围绕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积极开展环保政策宣传,做守水护水的先行者、监督者和推动者。
推动一个大保护
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持续聚焦事关保护与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有效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作出关于批准《关于大力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新水都”的决定》,以重大事项决议决定助推绿色低碳发展落地见效。
以落实决定为契机,丹江口做好系列水文章。一是做活中国好水。聚力打造知名水企聚集地,先后成功签约引进绿色食品饮料类相关企业15家。农夫山泉等头部饮料企业先后在丹江口市投资兴建4家工厂,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本土水品牌“武当山水”饮料建成投产,华润怡宝天然饮用水生产基地项目、燕京啤酒产业园项目、马迭尔精酿啤酒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二是做大新质动能。前瞻布局新赛道,支持三鹄科技、中桥集团形成百亿产值的电子信息智能终端产业。利用水库底层冷水资源优势,建设湖北省首个水冷大数据中心项目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每年可节约用电量8000万千瓦时,目前项目二期正加快推进。三是大力发展水旅产业。依托“源头水”金字招牌,以“南水润北方·寻源丹江口”为主题,先后建成丹江口工程展览馆、移民纪念园、中国最美山水公路、夜游汉江等“网红”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