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文婧
山梁沟峁连绵,山间碧水盈盈,陡坡梯田环绕……夏日炎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塞上江南”——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的青山绿水间流连忘返。
很难想象,昔日的高西沟村却是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环境脆弱的穷困山村。而这样的变化离不开榆林市第五届人大代表、米脂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投身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数十年的付出。
“一碗黄河水,半碗是泥沙”。姜良彪所在的高西沟村全村仅4平方千米,却有40座山峁、21道沟岔。全村的地形坡陡沟深,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山上光秃秃,沟里洪水流,连年遭灾荒,十年九不收。”这句民谣,曾是高西沟村的真实写照。
姜良彪在十几岁时,就跟着父辈爬崖畔、筑地埂、挖水沟。1995年,他接过接力棒,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逐步把林、草、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用地模式,优化为三分林地、二分草地、一分田地的“三二一”模式,实现了“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高西沟村,了解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称赞“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精心呵护每一寸土地,让黄土高原不再是黄沙漫天,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是姜良彪数十年为之奋斗的绿色希望,也是他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履职初心。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高西沟村考察时的指示精神,2022年1月,米脂县印发了《全域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意见》,全面启动36个样板示范村建设。针对实施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姜良彪在榆林市人代会期间先后提出了《关于持续加大对黄土高原生态治理项目支持的建议》《关于支持米脂全域推进生态治理的建议》《关于重点建设“大高西沟千万工程示范区”的建议》等多件建议。
姜良彪在建议中提出,准予采取土地复垦置换方式,将产业用地调整在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段,在节省投资的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壮大集体经济;采用“以林换林”的方式,对占用现有林草地以补林补草方式置换,既保持林草覆盖,又便于产业发展;在整合资金拨付上给予倾斜,在专项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提升样板村建设质量和水平,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治理。
近年来,米脂县全面复制推广高西沟生态治理模式,全域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0平方千米,年均水土流失面积减幅1%,水土保持率达51.14%。
从“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到“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黄土高原上的山峁蝶变新生,面貌焕然一新。如今,高西沟村40座山、21条沟、大小126座淤地坝,治理程度为78%,林草覆盖率达70%……
姜良彪介绍,依托自身生态优势,高西沟村还把村民纳入乡村旅游产业链上,实现旅游收益“人人全覆盖”。据统计,高西沟村年平均接待参观游客8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达100余万元,让绿水青山成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