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礼秦
夏日的大理洱海,碧波万顷,海菜花与睡莲竞相开放。作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钟顺和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自己的行动实现变“粪”为宝,助力一泓清水入洱海。
洱海流域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近250万吨,除了还田利用和自然蒸发外,还有140万吨得不到有效利用,这成为洱海的主要面源污染之一。“如果把洱海周边的这些乱堆乱放的牛粪收集起来,做成有机肥料,这样既避免了这些粪便进入沟渠、河道,流入洱海造成污染,同时,用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也能大大减少化肥的污染。”
今年是钟顺和从事洱海保护的第14个年头,14年里他用自己的行动点“粪”成金,“我们现在每天收集的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厨余剩余物等各种有机废弃物近2000吨,对洱海流域的畜禽粪污做到了收集利用全覆盖。解决了大量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物!”面对着碧波荡漾的洱海,钟顺和自豪地说道。
钟顺和深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推进洱海保护工作成为他履职的重点内容。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人大代表,经过深入调研,他提交了《关于解决洱海流域污水处理厂污泥、洱海蓝藻藻泥、洱海底泥的利用促进洱海保护的建议》等建议。其中,《关于加快洱海流域综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建议》被大理州人大常委会评为2018年优秀建议,《关于在全州全面推广使用有机肥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促进了州、市有关农业面源污染、废弃物收集等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2018年8月,大理州出台《关于开展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三禁四推”(即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到2021年,在原有政策已经到期,新的政策尚未出台的情况下。钟顺和在大理州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关于继续实施洱海流域‘三禁四推’工作,全面推进洱海流域有机化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建议》,州政府采纳了钟顺和的建议,将“三禁四推”政策延长一年,既保护了洱海,又兼顾了流域老百姓的利益,为后续新政策出台做了很好的过渡承接。
如今,洱海的湖体透明度超过两米,海菜花点缀于湖面之上,星星点点,如银似雪……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洱海水质连续3年为“优”,全湖水质时隔14年再次实现8个月Ⅱ类,洱海湖体透明度达到近20年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