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深情八角楼

■ 李栓林 (山西)

提起八角楼,大家都会想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八角楼。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村,毛泽东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期间经常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因为屋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故称为“八角楼”。在八角楼里的一盏老式油灯下,毛主席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暗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说到此,我不禁想起了山西太原的“八角楼”。这个“八角楼”,是太原广播电视台的办公主楼,共十一层,形状为八角形,和号称千年龙城新八景之首的汾河公园相距不远。建设这幢八角楼,是1989年太原市政府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在此之前,太原市广播局,也就是太原广播电视台的前身,一直在半坡西街的一幢老式楼里办公。房子窄小、办公环境拥挤、被大家戏称为“蜗居”。不仅如此,每天上下班,还必走一段坎坷不平的土路,春天扬尘,雨天泥泞,来往其间,令人苦不堪言。“我们要搬到汾水河畔的八角楼办公了!”当这个喜讯传来时,大家眉飞色舞,喜笑颜开。

1989年,在一个杨柳滴翠、百花争艳的季节,在半坡西街简易楼里工作了十余年的广播局干部职工,终于告别了“蜗居”,搬迁至新址“八角楼”。用太原市广播局老局长郭润田的话说,我们离开了“半坡遗址”。

为了节约开支,领导和员工们一齐上阵,搬运办公桌椅、文件柜……司机武师傅,开着他的旧货车,一趟趟地运输。那时,电梯还没投入使用,同志们手搬肩扛,合力搬着办公用品,个个累得气喘吁吁。由于工期紧张,许多办公室的玻璃和地面,布满施工之后的灰尘和建筑垃圾,大家二话不说,纷纷操起墩布、抹布,当起了开荒保洁员。人生天地间,劳动最为先。连日来的辛勤劳动,使“八角楼”里窗明几净,露出崭新的面貌。大家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编稿、写稿、做节目,格外舒心,事半功倍!我们的郭润田老局长更是乐不可支,写了一篇盛赞“八角楼”的文章,在《太原广播电视报》头版发表。老局长在文章中说:“汾水河畔新落成的太原广播电视‘八角楼’,造型独特,粉红靓丽,不仅是千年龙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更是太原广播电视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乔迁后,单位奋战在采编播一线的同仁们,白天扛着“长枪短炮”,从“八角楼”出征。当时,漪汾桥正在紧张建设施工中,滨河西路还是极不平坦的土路,大车驶过,扬起一路尘埃,呛得人睁不开眼。为了热爱的新闻事业,大家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晚霞隐退,夜幕低垂。“八角楼”不仅造型别致,灯光设计也独具匠心、新潮新颖。每一层色彩各不相同,无数条彩道一闪而过,美如流星,成为夜色迷人的汾河公园五彩缤纷的靓丽一景!“八角楼”的光华,与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两岸的璀璨灯光,相映相随,一起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每每去汾河公园健身打卡,我常因此触景生情。每当回忆起那令人难忘的岁月,更让我频频伫立在漪汾桥上,默默沉醉于夜色中“八角楼”迷人的芳姿。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