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民 (四川)
青城山下有一个地方叫太平场,属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镇。太平场背后有一座山,叫药王山,山上有座庙,叫药王庙。药王山不高,名气却大得很,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川西坝子的善男信女们都要云集至药王山,朝“药王会”,为的是祭祀药王孙思邈。
相传农历四月二十八这天,到药王山上随便扯一把野草都是药,因此朝会的人在庙会后都要到药王山上去扯把草药带回家挂在门上。大人娃儿有个伤风感冒什么的,随手揪几根放在锅里熬水喝,药到病除,灵验得很。
青城山镇现在又称长寿之乡,主要指的就是太平场。太平场的乡民们都说,这都是托药王孙思邈的福。
提起孙思邈,其医学著作《千金要方》早已被医学界奉为经典,其名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济之,德逾于此”,被尊为医德之标杆,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医药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毕生研究医药学,拒绝朝廷的高官厚禄,长年隐居山野。
孙思邈晚年云游至青城山,发现这里简直就是药物宝藏,深感以前所著《千金要方》尚不完备,遂决定编写一部《千金翼方》,以弥补《千金要方》之不足。
青城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全山林木青翠,山清水秀,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青城山植被丰富,四季常青,可入药者达一二百种,其中不乏珍稀名贵药材。孙思邈如获至宝,决定在这里住下来,他住进离太平场不远的青城山道观天真观(现玉清宫),做了一名挂单道士。他在太平场药王山一带一边行医采药,一边收集民间偏方单方,一边研究药学,编写《千金翼方》。
孙思邈初到青城山下的太平场天成街行医,逢场天,才下山来坐堂把脉,遇闲天,便和徒弟一起上山采药。行医时遇到贫穷的乡民看病,孙思邈不仅不收诊金,还会赠送一些草药。由于孙思邈医术高超,常常是药到病除,所用之药又多为本地草药,被太平场的乡民视为神医。
最有传奇色彩的,当数孙思邈发现川芎的故事。相传,孙思邈到青城山采药,在混元顶青松林休息时,发现一只雌鹤,带着几只小鹤在小河中嬉戏,不一会儿便低下头来不断地哀鸣,两腿颤抖,翅膀下垂,原来雌鹤生病了。孙思邈一见此状,便带着徒弟去看个究竟,听雌鹤在巢内发出呻吟声。过一会儿,看见从混元顶飞来几只白鹤,从它们嘴中掉下几片叶子,像红萝卜叶似的,孙思邈叫徒弟收藏起来。第二天,他们又见白鹤从混元顶飞来,嘴里又掉下几朵小白花,他们都收起来保存好。原来白鹤是在给病鹤衔药草治病。没过几天,雌鹤病就好了,又带着小鹤在水中嬉戏。孙思邈看到此景,就带着徒弟到混元顶采集这种草药,经过品尝和试验,发现这种草药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孙思邈给这种药起名叫川芎。
至今,都江堰仍是全国川芎主产地,尤其马祖寺一带所产的“菊花心”川芎,一直是川芎中的上品。药膳“川芎肘子”,至今仍是著名的滋补药膳。
孙思邈在太平场不仅给乡民们看病治病,还教乡民们在太平背后的山上(今药王山)种药、采药、识药、制药,教他们防病治病和养生之道,培养了一大批药农,发展了川芎等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使太平场逐渐成了川西地区的药材贸易集散地。此后相当长的时间,这里药商云集,中药店铺林立,直到清末民初,小小的太平场仍有荣生堂、益寿堂、恒泰堂、延龄堂等中药铺近二十家,场面十分可观。
孙思邈晚年在青城山天真宫完成了他的不朽医著《千金翼方》,于公元682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殁于青城山,享年101岁。孙思邈去世后,太平场的乡民们以他“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济之”的思想为人生理念,防病治病,重在养生,经千年传承,终成长寿之乡。今都江堰百岁以上老人,尤以青城山人居多。
后世感念孙思邈杰出的医药学贡献和高尚的医德,尊其为药王。太平场人更是对孙思邈尊崇有加,捐资在孙思邈生前种药、采药的山上修建了一座药王庙,定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 ,并将此山取名药王山,后又在太平场场口修建了药王孙思邈塑像,作为对药王的永久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