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上一版   
下一篇

拙政园:一部古色古香的“线装书”

■ 秋 石 (天津)

江南以园林著称,苏州独占两座,即拙政园和留园。

拙政园是一座私家园林,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后由明嘉靖年间监察御史王献臣辞官归隐后所建,自1509年起,历时16年建成。拙政园与其说是一座园、邸共享的私家园林,毋庸说是一座品位极高的文人园林,一草一木,一池一荷,一山一石,一亭一阁,处处散发着归隐山林,诗意栖居的人文思想,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浅浅低吟,疑是陶公从遥远的终南山飘然而来。

从拙政园开合有度、疏而不空、密而不闭、朗而不旷、静而不寂的空间布局中,可窥见拙政园是一座邃远弘阔、曲径通幽、动静渗透的园林体系,是一部爬满绿苔的“线装书”,古老而厚重。

拙政园天人合一的造园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拙政园以水为魂,七十八亩的总面积中,水面竟占了五分之三。苏州是江南水乡,浩瀚的湖泊,星罗棋布的池塘水网,孕育了古老的良渚文明,建造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古典园林,当然离不开一泓澄澈之水。在园中凿渠引水,清溪植荷,“林气映气,竹阴在地,日长若岁,水静于水”,枕水捞月,谈古论今,汩汩的清流,潜入草木之心,渗入人的骨头,那荷便婷出碧色,满园馨香扑鼻,早有蜻蜓立得入滋入味。

拙政园叠石置山,物象奇谲,山中见石,石中见奇,山石互衬,植被互托,于自然中见峥嵘,觅得人生的况味。

苏州拙政园体量宏大,建筑艺术精美绝伦,堪称一座恢宏的艺术殿堂。体现在空间格局的布置与亭、台、楼、轩、廊、桥、阁、榭的设计建造上。拙政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东园,疏朗旷逸,追求田园之味,有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倚虹亭等堂、亭建筑;中园是拙政园的主园,楼台错落,一派典雅之姿,有梧竹幽居、听雨轩、绿漪亭、远香堂、小香洲等轩、亭幽居;西园曲径回环,极有隐逸之趣,以倒影楼、宜两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馆等楼阁入景。这些建筑多数以歇山顶构建,戗角突兀,体现运动之势;有的雕梁画栋,镂刻精美;有的窗中含景,景中有物;有的隐于草木,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借影成景,塔影浮动;有的几案典雅,琴棋书画,沉香千年……整座园子,如同异彩纷呈的人间艺术宝库,弥足珍贵。

拙政园的名人效应,历久弥新。

清康熙二十三年农历九月,秋高气爽,康熙大帝启銮南巡,巡视姑苏城后,直奔大名鼎鼎的拙政园,但此时的拙政园内,秋风萧瑟,一片凋敝之象,康熙帝心中的雅兴一下子跌落,便悄然而退,只可惜未留下只言片语。与康熙不同的是,乾隆皇帝曾多次驾临拙政园,对拙政园情有独钟,并御笔题额“真趣”二字,使拙政园集聚了王者之气。咸丰十年,李秀成挥师苏州后,一度将拙政园辟为“忠王府”,并潜心打造,臻至完美。晚清重臣李鸿章主政江苏时,也曾将拙政园作巡抚行辕。明清以来,除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中四才子外,还有张履谦、赵之谦、袁枚、赵翼、钱大昕、洪均、陆润庠、周瘦鹃、钱君陶等一拨拨文人,或在拙政园小居,或徜徉逍遥,或赋诗留墨,拙政园俨然一座文人骚客们的艺术沙龙。

拙政园的文化内涵,沉淀于岁月的土壤中。

坐落于太湖之畔的拙政园,环境幽谧,楼阁亭台,小桥流水,花香鸟语,自然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理想中的桃花源。他们如鱼得水般在这块风水宝地吟诗作画,题额作联,如文徵明题写“梧竹幽居”;清末二状元,洪均题写的“卅六鸳鸯”等。再如园中大量的楹联,如“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等,让人嗅到一阵阵文化的芬芳,让无数入园者,从每一滴雨声中,听见平平仄仄的韵脚;从每一声鸟鸣中,听见山水的音律;从每一片叶片中,窥见江南的诗意。

拙政园,是一处疗伤的心灵栖息地,是一方涵养心志的清泉沃土,是一部古色古香的“线装书”。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