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雒 伟 (内蒙古)
山山寒色浓,树树冬声切。在寒冷陡增的时节里,冬至带着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气息,悄然降临人间,给平凡的日子增添了一抹惊喜和温馨。
在北方,每年冬至都有吃饺子的习俗。民谚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据说是从医圣张仲景救民疾苦那里传下来的,并沿袭至今。
“滚”,指煮饺热气滚滚,冬至寒气不侵,乃消寒之意。
自我记事起,冬至吃饺子就成了我们家绕不开的味道,也是我心心念念的事儿。自己拌的馅、擀的饺子皮,散发着独有的温度。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汁水顺着舌尖打滑,升腾的热气弥漫着满满幸福味道,驱寒暖心,热热闹闹,这便是连神仙都羡慕的人间美事,直叫人痛快。
在儿时的记忆里,只要冬至、除夕这样重要的节日,家人都要在一起吃上一顿饺子,尤其是肉馅的。我们曾吃过猪肉白菜馅、猪肉大葱馅、猪肉酸菜馅、羊肉萝卜馅,人人吃得酣畅淋漓,胃鼓得结结实实。现在回想起来,依旧鲜香馋人。
那时冬至,母亲早起先挑水、喂牲口,忙完了开始和面,她要做一大家子的饭。娃娃们上学,爷爷、父亲这些青壮劳力也都上工去了。面经反复揉醒后,变得又软又光滑。母亲将揉好的面搓成长条,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随后右手来回搓动擀面杖,左手顺着一个方向转动饺子皮,薄厚适中的饺子皮一张接一张,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
快晌午了,上学的、上工的都回来了。我老远就闻到了肉馅的香味,有我最爱吃的猪肉白菜馅。奶奶伸出正在包饺子的手,招呼其他人赶紧洗手帮忙。人多了,饺子皮供不应求,奶奶便也加入了擀皮队伍。几个人包出来的饺子形状各异,篦子上摆满了元宝、麦穗、月牙似的饺子。我也跟着凑热闹,鼻尖、脸蛋上蹭上一点点白豆腐块,像极了戏曲里的小丑。
剩下的饺子皮还没包完,冬至的第一锅饺子就已端上了桌。我也顾不上烫,抓了一个就往嘴里放,顿时,白菜的清香与肉馅的鲜香融合得恰到好处,一口下去,滚烫中汁水四溢,让人馋涎欲滴。正如爷爷的口头禅,“舒服不如倒着睡,好吃不过饺子味”。奶奶照例会从碗里夹出两只饺子分与我家的老猫和黄狗,奶奶说,它俩看家护院抓老鼠,一年到头也辛苦了!
如今,我家依旧保持着冬至必吃饺子的习惯,像是一种执念。下班后,我们也不约而同早早回家,母亲早已拌好了馅,等着我们。她把和面、擀皮、拌馅、包饺子的绝招都教给了我。饺子皮蘸点儿温水,边缘黏得紧,不会“破相”。就是煮饺子,母亲也有独特的方法,生熟不用尝,一看便知。待锅中水开下饺子,煮沸后饺子上下翻滚时淋上凉水,如此三沸三淋后,饺子漂浮如叶,皮变得通明透亮便熟了。
又是一年冬至,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清水,薄薄的饺子皮里藏着母亲无限的爱。皮薄馅大的饺子,越煮越有味,蘸着油泼辣子、醋、蒜泥汁儿,百吃不腻。冬日的寒冷袭来,此刻也变得温暖如初,一家人在欢声笑语里共享这份美好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