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志宏 (安徽)
近年来,安徽省铜陵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要求,立足监督职能,坚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到哪里,预算绩效监督工作就同步跟进到哪里”的工作理念,在促使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得更精准、花得更有效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将预算绩效监督贯穿于预算审查监督的全过程。
坚持以公开评审为抓手
聚焦编制好预算
树牢绩效监督意识。铜陵市人大常委会立足新时代国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新要求,以及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缓解财政“紧平衡”压力与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现实意义,督促各级各部门压实预算单位主体责任,要求各预算单位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落到实处,在预算编制、申报资金时,同步上报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实现预算编制和绩效目标编制“二合一”,形成“人人知绩效,事事讲绩效”的绩效管理合力。坚持制度先行,推动市财政部门构建“层级配套、功能协调、覆盖到位”的“1+X+N”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即1个基本制度,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X个配套操作规程,规范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N个专项管理办法,建立覆盖涉企资金等多项资金的绩效管理系列制度。常态长效组织评审。践行“不唯增、不唯减、只唯实”的评审理念,以满足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为目标,牵头制定评审工作方案,做到应评尽评。按部门陈述、财政初审、专家质询、单位答疑四个步骤开展评审,从政策依据、绩效目标、预算安排、历史数据和陈述报告五个方面进行审核,将评审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有效推动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关口前移。根据评审项目类别,选取各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并注重提高外地专家占比,有侧重地邀请审计部门和高校教授全程参与评审,旨在通过审计监督与预算绩效指标共商、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整改共促,从专业的角度找准问题,提出科学合理意见,着力提高评审的权威性。推动改革落到实处。督促财政部门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打破预算单位支出固化格局,强化源头管控,重点对纳入三类清单和“其他事业发展类”的新增30万元以上项目、发生重大政策调整、新增或需调整的产业政策等项目开展入库立项和百分制绩效目标评审。
坚持以联网监督为手段
聚焦执行好预算
丰富联网监督内容。铜陵市人大常委会优化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数字赋能推动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内容更加全面、使用更加方便、监督效果更加明显。全市预算联网系统中涵盖各类预决算报表3万余张,可对历年来数据进行查询和比对,定期形成预算执行分析报告服务预决算审查。探索开发“预算绩效监督”模块,将预算绩效监督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结果数据等全流程嵌入联网监督系统,对部门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双监控”,推动财政等部门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有效性,提升财政政策实施效果。提升资金使用绩效。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构建“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资金安排机制,做到“先谋事、再排钱”,加强对评审通过的项目及重点领域保障,督促财政部门聚焦三大类政府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推动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由“重分配”向“重绩效”转变。针对预算联网监测发现的少数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率偏低、项目资金支出缓慢等问题,及时向市财政部门下达反馈意见单并开展督查,督促市财政部门清理收回可统筹项目资金超亿元,集中财力确保重大决策有效落实。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实现铜陵政企通、皖企通、涉企系统和预算一体化“四网融合”,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部门发起、企业确认”的方式重构政策兑现流程,涉企扶持资金兑现全部实行线上办理,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坚持以绩效评价为根本
聚焦管理好预算
推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坚持资金当年安排使用、当年实施绩效评价、当年运用评价结果。每年邀请人大代表参与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有机衔接。推动建立健全动态评价调整机制,逐年扩大绩效评价范围、严格质量管控、强化结果运用。定期开展“回头看”,督促财政部门加强对已出台的重大财政政策及时跟踪问效,持续对政策及时优化,对绩效评价好的政策和项目原则上优先保障,对评价一般的政策和项目督促改进,对政策到期、绩效低下的政策和项目及时清理退出。推深做实预算绩效审计。构建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同向发力联动机制,发挥好“1+1>2”监督作用。注重加强与审计部门就下一年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内容工作对接,督促审计部门拓展审计范围,突出审计重点,积极转变传统审计观念,着力推动财政审计从重视合规性、合法性审计向重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拓展,持续关注预算执行和政策实施的科学性、精准性。在市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项目开展预算绩效审计,注重从项目立项与审批,资金筹措与拨付,项目建设、管理、运营、维护,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对重点项目进行绩效分析,分析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能否发挥预设功能与作用,查处项目建设与运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合理可行的审计建议。探索建立绩效报告制度。审查决算草案时,将预算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审查重点,并作为审查下年度预算草案的重要依据;在决算报告审查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力量持续开展跟踪监督问效。积极推动财政部门将重点绩效评价结果与决算草案同步提交常委会审议,将重点审查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完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提升绩效评价质量、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情况,推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