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崆 峒 (广东)
当夜色笼罩在岭南大地时,一条泛着火光冒着烟气的“香火龙”冉冉升起。据说,这是一条能祈愿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巨龙。
带着崇敬和期待,我踏上了寻龙之旅。在南雄市百顺镇我发现了这条神秘的“香火龙”的踪迹。它全身长9.9米,有“地久天长”的寓意,放眼望去,一座硕大的龙头,一张吞云吐雾的大嘴,两只金闪闪的眼睛,头上一对挺拔的龙角,两腮大把黄灰色飘飘美髯须,龙骨由竹篾串联固定,再用稻草扎成龙身,龙腹中插入长约90厘米的撑竿,为舞龙者手持。
正月舞龙,第一件事就是插满燃香,十几个队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将千余条香火点点装扮龙身。舞龙一般是一条公龙和一条母龙一起表演,舞龙者大多是村里身强力壮、虎背熊腰的中青年,他们个个上身赤裸,身着“火摇裤”,双手托着插满烟火的巨龙,奔跑如飞。“点火!”一声令下,整条火龙开始燃香,一条蜿蜒雄浑的“火焰长龙”终于映入眼帘,盘旋在夜空。
“噼噼!啪啪!”舞龙队还没有进村,先是一阵鞭炮开道,这条烟火飘逸的巨龙,随着锣鼓节奏开始走村串户。火把引路,龙珠前导,逗引双龙入场。父老乡亲在沿途翘首等候,喜迎火龙的到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丁财两旺。正时,满场一阵又一阵的锣鼓声、欢呼声,如热浪般一浪高一浪,响彻云霄……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只见浑身金光闪闪的龙身在表演场中狂舞,时上时下,飞舞翻滚,动作流畅,形态逼真,迅捷异常,夜幕中只见香火不见人,场面热烈非凡,令人叹为观止。
火树银花不夜天,今宵尽兴不归眠。待到元宵时节,舞龙才有了点消停的模样,汗珠飞溅在赤裸的上身,汉子们不时发出“嘿哟!嘿哟!”的吼声,如同纳新吐故,响彻十里八乡……
关于舞龙的记载,在我国是史不绝书。《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了先民作“土龙”求雨的风俗,这种求雨仪式曾被描述为“执物舞成龙的情形,他们身手相续,跃上伏下流动回环”,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十余人一长排的队列,将那龙形腾跃、滚动、盘起、穿插。南雄的龙舞民俗,也许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张九龄《奉和圣制烛龙斋祭》诗中有“群灵鼓舞,蔚兮朝云。沛然时雨,雨我原田”之句,其诗题“烛龙”很可能是今日民间“香火龙”的前身。
南宋大诗人辛弃疾有一首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世人大多引用其下半阕,我则更喜欢上半阙,因他描述临安新年舞龙的场景,气氛浓郁,活色生香,正如民间流传的非遗舞龙艺术——香火龙,那般火光闪烁,姿态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