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上一版   
上一篇

远去的唱门歌

■ 王 杰 (安徽)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老洲乡,那里四面环水,美丽富饶,195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文化之乡”光荣称号。记忆中,我的家乡农历正月习俗有许多,唱门歌便是其中之一。

从大年初一开始,便有县内外民间艺人遍走城乡,常常两个人结伴而行,挨家挨户地到门前献唱,俗称“唱门歌”。每到一家,唱门歌的必先开锣,然后开始唱。唱时,常以“外口”(附唱者)与“会手”(主唱者)对“坎子”(一唱一和),并伴以打鼓击拍,音节铿锵明快而激昂,动人心弦。唱词以唱“好”为主题,大多为即兴祝颂之辞。比如:“今日来到贵府上,满心欢喜把歌唱。贵府住在宝地上,五福临门家兴旺,事事顺水又顺畅,幸福生活万年长……”或类似戏文,有板有眼,像模像样,热闹非凡。起唱后,直到主人施与为止,不然不罢休。得到施舍之后,便掩锣息鼓,连声道谢,欢欢喜喜而去,不计较施舍钱物的多少。

听我父亲说,他小时候过年时,每逢大年初一,就有唱门歌的,挨家挨户地唱。大多数人家对唱门歌的会热情欢迎和接待,有的还盛情款待。唱门歌的唱完,主家只给钱,或一角,或二角,或五角,有的甚至给一元钱。那时候的钱很值钱,一元钱能买不少东西。如果主家给炒米糖、炒米粑粑、年糕什么的,唱门歌的不便携带不说,他们也不要。

每逢唱门歌的到父亲家来唱,我的爷爷奶奶总是笑逐颜开地热情迎接。临了,爷爷或奶奶总是给一元钱,从不给食物。爷爷奶奶都觉得,唱门歌的为了讨生活,不容易。除了应得到报酬之外,还应得到人们的尊重。要是给唱门歌的一些食物,就把他们看成讨饭的了,这是对人家的不尊重。

奶奶有一副菩萨心肠。有一年大年初一,一位老大爷领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来到奶奶家唱门歌。小男孩没有穿过年的新衣服,而是穿着一身旧衣服。老大爷一边打鼓一边唱:“今天来到贵府上,老朽祖孙喜气沾,欢欢喜喜即兴唱,唱得不好多包涵!八仙红桌摆中堂,糖饼糕点喷喷香。贵府喜庆又吉祥,男女老少喜洋洋,勤俭持家家业旺,积善之家美名扬,哎哎哎哎呀……”老大爷唱完后,爷爷给他一元钱。不料,那对祖孙俩没走多远,奶奶便追上前去,把一个红包塞进小男孩的口袋里。红包里装着一张十元钞票。这十元钱,是奶奶从卖年猪得来的那些钱中抽出来的。本来爷爷奶奶想把那些钱攒起来,等攒足了,给我大伯买手表。大伯在城里当工人,有块手表,不仅可以把握时间,在单位也有面子。当时,奶奶笑着对老大爷说:“大哥,过年了,我包给你孙子十块钱,你回家后,请裁缝给孩子做套新衣裳,过年了,孩子没新衣裳可不照啊……”奶奶又心疼地摸了摸小男孩的头,笑呵呵地说:“孩子啊,你要好好念书,只有好好念书,长大了才会有出息……”奶奶的言行,让老大爷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小男孩的泪水在眼眶中直打转,郑重地点点头。祖孙俩走后,奶奶掀起衣角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对爷爷说:“过年了,孩子们都得穿新衣裳,这是习俗。刚才那个孩子居然没有新衣裳穿,我看着心酸……给大儿子买手表的钱,又多了十块钱缺口了……”爷爷笑着安慰奶奶说:“你做得对做得好!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帮互助互爱,能帮人家一把就帮一把,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呀!差十块钱,没关系的,我们再挤挤就出来就是了……”

20多年后,又一个大年初一的上午,一位衣着考究的年轻人找到奶奶家。年轻人笑着对奶奶说:“老人家,你还记得20多年前那年大年初一的上午,一个小男孩跟着他爷爷来你家唱门歌,你包给他十块钱红包的事吗?”奶奶笑呵呵地说:“不记得了。再说了,这么小的事,也没必要记住呀。”年轻人动情地说:“老人家,这件事,你觉得是件小事,但对我来说,则影响了我的人生。当年我跟我爷爷相依为命,家里穷得叮当响。每年过年时爷爷都带着我远走他乡唱门歌讨生活。那年过年,爷爷没钱给我做新衣服,是你包给我十元钱,让我有了新衣服,让我在小伙伴们面前挺直了腰杆,过了一个快乐的年。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记住你要我从小就要好好念书的话,发奋读书,长大后真的有出息了。现在我开了一家公司,效益很不错……”奶奶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乐坏了:“你有出息了,真好,真好啊!”年轻人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万元,递给奶奶:“这一万元是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当年要是没有你的善心善举,就没有我的今天啊!”奶奶脸上堆着笑:“小伙子,言重了。当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不图回报的。你的心意,我领了。这些钱,我绝对不会要的。我老头子走了两年多了,要是他还健在的话,也不会要你钱的……”此时的年轻人已是泪流满面……

如今,我的家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人早就富起来了,唱门歌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作为一种美好的记忆,深深刻印在家乡人的脑海里。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