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艳龙
“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表示,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会带来出行与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运输工具生产等核心产业的发展,也可在畅通经济循环、降低社会物流成本、融合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助力全产业的进步。
赵祥模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智慧交通领域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工具的研发和工程应用已逐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之一。他说,从产业角度来看,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转型与发展,同时连接着新型交通基础设施这一“新基建”战略的重要抓手,汽车、高铁、船舶、大飞机等关键工业产业,以及新兴的信息、芯片、大数据等产业,并逐渐孵化出低空经济、跨域运载工具及其管控系统等全新的产业模式,具有显著的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孵化未来产业的能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过去的一年,我国在智能交通及其相关的智能新能源车辆、大数据交通综合治理等方面成果丰硕。“在智能交通系统向网联化和协同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要锻造强国之技,还需在技术架构、通信保障、测试体系和人才培育等方面重点加强攻关。”赵祥模表示,智能交通系统的网联化、协同化转型首先需构建一个统一且开放的技术架构。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网联等技术的发展,为“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但针对这些技术的整合集成,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架构,会影响和制约整体技术的发展。
“要通过网联化自动驾驶通信保障破解‘车路云’协同的‘神经中枢’难题。”赵祥模说,在智能交通系统向“车路云”一体化演进的时代浪潮中,网联化自动驾驶正从实验室驶向现实道路,作为实现车辆与万物互联的“神经中枢”,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与实时性直接决定着自动驾驶的安全边界。
赵祥模表示,智能交通系统的网联化、协同化转型需要建立一个严密的测试技术体系。网联化、协同化转型涉及智能车载、智能路侧、云控平台、车路信息交互等方方面面必须通过建立严密的测试技术体系,提前发现技术演进与迭代中的“潜在故障”,才能为其大规模应用保驾护航。“智能交通系统的网联化、协同化转型还需要培育大量具备学科交叉能力的人才。”赵祥模表示,智能交通涉及多学科知识和技术,需要既懂交通工程又懂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赵祥模说,面向未来,智能交通领域将继续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势,配套开放、持续的产业政策,持续开展大规模示范应用,实现相关技术的快速迭代、演化,攻克重大难题,构建起未来新一代交通系统的“中国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