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佳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置于战略核心地位,凸显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谈及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科技创新的表述时,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大同大学煤基生态碳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建国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科技创新是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为生态碳汇领域的领军人物,赵建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绿色生态碳汇技术的研究工作。生态碳汇是通过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浓度的过程。这一技术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年底已达到23%。然而,赵建国认为,我国绿化工程的开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在气候恶劣、水肥条件差的困难立地区域,生态恢复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例如,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率仅为12%,远低于发达国家65%的矿山生态修复率。
针对生态修复中的技术瓶颈,赵建国及其团队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不断攻坚克难,在煤基生态碳汇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煤基纳米炭材料的应用,团队成功改善了土壤质量,显著提高了植物在盐碱地、沙漠化土地和矿山等困难立地条件下的成活率。
“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从而带动全领域产业升级革新,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关键。”赵建国表示,以生态碳汇技术为例,科技创新不仅为生态碳汇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区域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他建议,要持续整合科研力量,搭建生态碳汇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科研人员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进而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通过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我国将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同时,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以更高效率整合科研资源,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赵建国坦言,这些利好举措让我们在深化生态碳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更有信心。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整合现有生态碳汇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力量,不断推动生态碳汇技术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