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员杨恩兰。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员,我在走访调研中深切感受到高寒地区农村学校取暖问题的严峻性,这不仅关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更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长。
在我国一些高寒地区,受特殊地理环境影响,气候条件恶劣,冬季潮湿阴冷,持续时间长。许多学校没有取暖设施,孩子们只能裹着厚重的棉衣上课,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
近年来,我与水城区高寒地区的50多所农村学校负责人、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在冬季取暖方面的困难。在2024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我提出了《关于切实解决高寒地区农村学校供暖问题的建议》。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农村高寒地区学校冬季防寒取暖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比如水城区,目前已配备取暖设施的学校从2020年的15所增加到如今的63所,占比从8.29%增加到34.81%,高寒地区学生受教育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持续跟踪相关工作进展情况,2024年年底,我再次深入部分山区学校开展调研。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农村高寒地区学校供暖仍然存在点多面广、建设运行成本高、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光靠地方政府有一定难度。
在今年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我继续为此“鼓”与“呼”。建议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利用,因地制宜采取“电能+空调”“电能+散热片”“燃气+散热片”等方式,既安全环保又能满足取暖要求。同时继续加大对高寒地区农村学校取暖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规范后续运行和取暖费来源渠道,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解决高寒地区农村学校取暖问题,是为孩子们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希望这件建议能够引起各方面重视,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本报记者 贺 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