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巧用“加减乘除”法 推动代表工作提质增效

■ 刘 聪 (山东)

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加减乘除”工作模式,不断推动代表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强履职学习

在能力素养上做“加法”

代表履职需要熟悉人大业务、掌握履职知识。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健全完善代表履职学习制度,把宪法和代表法等法律法规、人大制度和业务知识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始终将学习贯穿代表履职的全过程、各环节,抓好初任学习、届中学习、外出轮训,推进代表履职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专题学习制度,每次常委会会议设立一个学习专题,邀请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等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让代表知情知政、懂行在行、活学活用。先后邀请法院院长围绕民法典进行专题辅导、检察院检察长作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专题讲座等,着力提升代表法治素养,为代表提出高质量建议打下良好基础。

密切联系群众

在代群距离上做“减法”

寿光市人大常委会注重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高标准建设人大代表联络站(点)120余处。同时,按照就近就便和发挥代表专业优势的原则,将全市1253名人大代表全部编组入站,下沉一线访民情、进站入室听民声,常态化开展接待群众活动,结合“代表六进促发展”“千名代表进万家”“双联”等主题活动,组织人大代表有计划、分批次走访调研,征集社情民意。推广“扫码见代表”小程序,发放代表“服务联系卡”(联系卡标明代表照片、姓名、电话、微信二维码等信息),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反映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构建群众诉求收集、办理、反馈闭环运行、多位一体模式,促进代表履职更高效、确保民意反映有回应。2024年以来,收集意见建议620余条,化解矛盾纠纷476件,参与诉前调解83件,开展志愿服务120余次,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创新工作机制

在激发活力上做“乘法”

推行“人大代表+N”工作机制,激发代表履职活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人大代表+政策宣传员”,发动代表以集中宣讲、走村入户等形式,深入企业、学校、田间地头,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惠企纾困政策、医疗保险、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等内容,开展专题宣讲38次,发放宣传资料4600余份,进一步帮助群众了解法律、掌握政策。“人大代表+矛盾调解员”,依托镇街“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规范提升15处代表调解室,充分发挥代表“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化解群众烦心事。组织代表定期在小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地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全面拓宽信息源,确保矛盾纠纷及早发现、就地解决。“人大代表+产业监督员”,积极组织代表参与蔬菜种业、工业转型、民生事业等各类视察、调研活动,2024年,组织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围绕市场、政务、法治等方面深入调研,了解掌握企业经营过程中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收集包括政策兑现、人才服务等问题及建议213条。

强化建议办理

在解决民忧上做“除法”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点)作用,引导代表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好记录,能现场解答的,当场给予回复;不能现场解答的,整理汇总后,转交相关职能部门落实解决,并及时跟踪督办和反馈。同时,建立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清单制度,结合群众诉求,逐一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形成监督闭环,实现对账销号。例如,寿光市人大代表李杰根据平时走访群众收集的社情民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年人吃饭难题,提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村(社区)老年食堂建设的建议。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及时组织代表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在寿光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政府和民政部门积极落实财政补贴政策,引导各村利用闲置房屋建设“幸福食堂”。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