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刘天放
三月的田野,春意盎然。在山东省费县胡阳镇智能化西红柿大棚里,来自农产品种植、精深加工、电商销售、乡村旅游、基层治理等“三农”战线的十余名女性人大代表围坐在一起,共尝新果,共品新茶,共谋农业发展新路径,共话乡村振兴新使命。
“土特产”变“金名片”
“来,大家都尝尝今早刚刚采摘的西红柿,黄色的是‘黄色明珠’,红色的是‘釜山88’。”费县人大代表、金阳西红柿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王雪热情地招呼大家。
王雪代表深耕西红柿产业十余年,带领社员不断提高种植水平和科学管理理念,引进西红柿新品种20余种,推广熊蜂授粉、水肥一体化等农业重大技术,成功认证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我们的社员每亩能实现经济效益10万元,靠的就是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还是科技能让土地生金。”
本次活动的特邀代表李宗宝对农产品市场研究颇深,“我觉得农业种植要像下棋一样,走一步看三步,在产品达到效益峰值之前就要想着研发下一种产品,实现产品生物周期与市场周期的螺旋升级,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产品引领市场,处于不败之地。”
“小屏幕”撬“大市场”
谈起“互联网+”的带动作用,各位代表有说不完的话。
在从事电商销售的张兆丽代表眼里,手机就是新农具,直播就是新农活,每一个果实都可能变成“网红经济”。“咱们农民开的直播间不需要太多的营销技巧和套路,最主要的就是展现真实的产品品质,真实更能打动人心。”
“是这么回事,上次直播我就把镜头对准了干农活的现场,我儿子口渴,我就随手摘了西红柿递给他吃,咱种的西红柿零农药残留,自己吃都不用洗,结果网友看了纷纷下单,当天的成交量就突破了1千单。”谈起前段时间的直播经历,王雪代表难掩兴奋。
“老风景”成“新网红”
如果说科技种植夯实了农业的根基,那么文旅融合则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灵魂。
“乡村的美,需要被看见、被体验。”王箴代表建议,再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传承民俗文化、保存历史记忆的“最美田园”。
卞成飞代表作为一名手绣非遗传承人,建议要更好发挥非遗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季宝荟代表是一名教师,她表示,将组织学生来这里研学,参观智能农场、现代农业,让学生们改变对农业的传统印象。
……
“本次活动不仅为女性代表搭建了跨区域、跨行业的交流平台,更凝聚起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今后,我们将持续关注女性代表履职需求,强化服务保障,让‘巾帼红’在乡村振兴画卷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费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东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