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凡 (湖北)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为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湖北省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市委决策部署,强化监督,护航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掌握上策下情
在政策传导上求精准
随着减税降费政策年年加力、步步扩围、层层递进,对政策落实提出了较高要求。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吃透上策和摸清下情相结合,助推施政与助企更好地同轴共转。
加强梳理研究,吃透上策。推动市财政、税务等部门,对2020年至2024年间发布的税费优惠政策逐年进行动态梳理、系统归类、汇编成册,供征缴双方参考使用。同时,要求税务、财政等部门加强政策研究,组织开展税费优惠政策理论知识培训,准确把握政策内涵和操作流程,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
深入企业调研,摸清下情。2021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组建6个调研小组,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部门和企业,详细了解部门政策执行和企业减税降费政策享受情况。四年来,通过专题调研、“一下三民”“四下基层”等活动载体,深入部门调研60余次,走访6个县(市、区)、咸宁高新区企业300家次,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做到“心知肚明”。
加强政策宣传,同轴共转。利用入企调研机会,发放《减税降费政策汇编》,开展政策宣讲,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针对发布的众多税费优惠政策项目和广泛适用主体的差异,指导税务部门建立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服务模式。对调研中收集的操作性不强、受益面有限、获得感不明显等涉税诉求,推动市政府及财政、税务、人社等部门,根据上级政策和企业需求制定“接地气”的实施细则,确保政策实施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丰富监督方式
在增强刚性上动真格
咸宁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综合运用调研、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组合拳”,不断增强监督的刚性,推动政策落实,促进工作提升。
加强日常监督。一是开展调查研究,实时了解减税降费政策落实阶段性情况,及时协调纾解影响政策落实的薄弱环节和堵点难点问题,助推政策完善和服务改进。二是形成专报制度,每年底,财政、税务部门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向财经委报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及实施效果情况。三是强化报告审议,每年8月,听取和审议政府决算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重点关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四是发挥财经咨询专家、人大代表作用,定期不定期搜集、反馈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及意见建议。
开展执法检查。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一方面,紧盯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助推税务系统升级“放管服”改革、优化税收征管方式、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确保各项政策能够直达快享、落准落稳。另一方面,有力推进社保降费率、免征社保费、落实就业补贴及发放、返还失业保险金等政策落实。
开展专题询问。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会前,联合市纪委监委、市广播电视台开展调研、暗访。对有关政策落实、配套服务、法治环境、政务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创新运用“现场问询+播放暗访片”模式开展询问。会后,整理形成问题清单,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交办。采取“一月一报+两月回访+听取整改落实报告”方式,强化工作督办和压力传导,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和减税降费政策更好落实。
强化跟踪问效
在推动落实上下功夫
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对监督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认真抓好问题交办,坚持跟踪督办,强化分析问效,监督实效不断增强,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不断显现。
抓好问题交办。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搜集企业生产经营和政策实施各方面问题363个。一方面,对短期能够解决的表象问题,要求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另一方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提出具有指导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意见建议,积极向市委汇报,争取支持,同时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交办。
抓好问题整改。一是加强整改联动,推动市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建立健全联络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凝聚工作合力。二是开展重点督办,采取听取汇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普遍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明察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交办问题整改情况进行重点督办。三是开展监督检查,联合市政府督查室、纪委监委开展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效果专项检查,切实整治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作风问题。四是加强报告测评和结果运用,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及有关单位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并开展满意度测评。将测评结果向市委汇报,作为干部任免和奖惩考核的依据。
抓好监督问效。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下,一批市场主体实现政策红利应享尽享,减税降费实施效应逐步凸显。一是涉税市场主体稳定增长,且不断发展壮大。二是企业信心持续增强,企业购进电力、燃气、水能源等反映市场预期的指标数据持续提升。三是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销售金额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