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辉 (贵州)
贵阳青岩古镇,因附近多青色岩峰而得名,是明清两代军事重镇,也是贵阳历史的缩影,因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跻身四大古镇之列。
绿水青山、山水相融之中,看古镇导游图,东门城墙、古城墙、状元府、有待阁、龙泉寺、北城门、定广门、石牌坊、南城墙望风亭、茶马古道、周王室孝媳刘氏节孝坊、定广湖、龙井等四十多个景点,走特色村寨、体验民族传统服饰、寻迹非遗文化、品尝当地酸辣美食、欣赏自然山水……人间烟火与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整个青岩古镇几乎用石头砌成,石板房、石头墙、石坊、石街和石巷,故又称为“石头城”。明初,设立屯堡,因地理位置特殊,曾作为军事要塞。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叹为观止。悠悠古韵,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
青岩古镇的最近一次大规模修建是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全国爆发了农民起义,北有捻军,南有太平天国。清朝刚经历鸦片战争,无力对付,允许地方招募团练以对抗农民起义。1853年,青岩古镇的赵国澍弃文从武,组建了团练。第二年,赵国澍开始修补青岩城墙。
1855年,石达开带领西征的太平军攻入贵阳,开始进攻青岩。然而,青岩城十分坚固,赵国澍带领青岩兵民击退了石达开的六次进攻。最终,石达开放弃青岩,向安顺而去。清廷因赵国澍对地方防务有功,将之升为青岩镇团务总理、按察使衔等。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各地传播基督教,引起了中国百姓的不满。1856年,法国的贵州主教胡缚理开始在青岩姚家关建“大修院”。1861年端午节,青岩人郊游,与大修院发生冲突。贵州巡抚何冠英、提督田兴恕等对法国传教士的行为非常不满。不久,赵国澍斩杀教民四人,焚毁修院,史称“青岩教案”,与开州教案、兴义教案并列为贵州三大教案之一。
著名的“青岩教案”反映了当时中国民间信仰和西方宗教思想的矛盾。
向古镇深处走去,民居、围墙、柜台、庭院,皆为石砌。镇容布局沿袭明、清格局,保存完好的朝门、腰门以及瓦屋面、重檐悬山、花木门,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青岩古镇临街的铺面,多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小屋,屋顶盖着青瓦,门前挂着招牌、幌子,从前,客栈门前还悬挂过“鸡鸣早看天,未晚早投宿”的灯笼。
青岩古镇大户人家的院落并不十分宽阔,一般是三合院,有小朝门、石院坝、花坛、石凳、小轩窗,简朴、宁静而有书香气。小巷住着寻常百姓人家,巷子两边的墙多用毛石堆砌或用土筑,墙上布满绿草、青苔,偶尔伸出几枝花果,恬淡而有山野味,显得年代相当久远。
象鼻木雕在青岩古镇民居十分多见。大多用于房前挑檐枋,挑檐枋是需要承重的,将其雕成象鼻形,无疑是力量的体现。青岩民居的林柱子,其断面有圆形的,有方形的,还有方形抹角的。圆形、方形称圆柱、方柱,而方形抹角则被称为“芝麻柱”,原因是其柱形酷似芝麻秆。“芝麻柱”除具有一定的线条美外,还反映出人们的“多子多福”“步步高升”的传统文化心态。
青岩民居多建腰门,其门斗和拉手颇有学问。许多人家的上门斗着意雕成桃子形、如意形,或者虎头形、牛角形。拉手有的做成葫芦形、石榴形或者祥云形、如意形。俗称“打门锤”的大门门簪,或者雕刻乾卦、坤卦,或者雕刻牡丹、葵花。大门楹,雕刻桃子、石榴、祥云、如意或龙凤等图案,被誉称为“门龙”。
青岩古镇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是贵阳美食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青岩卤猪脚、青岩玫瑰糖、糕粑稀饭、糖画、豆腐圆子、青岩鸡辣角、米豆腐等,其中以青岩卤猪脚最为有名。很多游客来青岩古镇,慕名品尝这里的美食。但如果仅仅为了品尝美食而来,就显得单调了。只有了解青岩的历史和文化,才能够发现青岩古镇的魅力。
时光温柔,远山如黛,光阴在青岩古镇的信笺上,绿荫鲜亮满枝,漫过石板房、石头墙、石坊、石街石巷和庭院。雾渐渐浓了,视线渐渐模糊,一切景物都变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青岩油杉树下,岁月如梦。约往事赏阅,邀光阴来坐,给自己一份欢喜,还岁月一份明媚,一日看尽古镇百年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