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多轩 (安徽)
“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入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会此同。”
这是宋朝诗人朱淑真《元夜三首》之一,烛光、焰火、鼓声、花灯和朦胧的月光互相辉映,让人思量难忘,新来的欢乐触手可及,却担忧它匆匆而过……《元夜三首》描绘出元宵节多姿多彩的风情,使人流连。
元宵节,俗称上元节,又称元夜、元夕或灯火节,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之词,妙文佳句珠玑生辉。早在南北朝时,元宵节灯火已经盛行。从隋炀帝“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东风含春梅”的诗句中,可见元宵节盛景之一斑。
元宵节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为人们提供自娱自乐的天地,快乐是共同而永恒的主题曲。江淮之间,四季分明。老家罗塘集,毗邻古镇庄墓,依偎瓦埠湖,水陆通达。元宵节期间,自发的、有组织的活动多多,无限风情在其中,令人大饱眼福、口福。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灯火是元宵节的亮点,人们用它呼唤春天。儿时,大人们会圆孩子们盼望已久的梦,同时给自己增添一份遐想,早早地买来花炮。明月高悬,火树银花。虽然冷风拂过脸颊,内心却感到融融暖意。孩子们的声音愈发响亮,提着从集镇上购买的或是伙伴们一起创意、制作的花灯走街串巷,把喜悦相互传送。
吃元宵是家乡习俗,寓意团团圆圆,寄托人们真诚的祈盼。家乡的元宵,通常是用糯米面做成的。小时要吃上一顿元宵,要先到机房加工糯稻,把糯米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后沥干,再把糯米放在石臼里,用石锤均匀用力磕捣成粉末状。做元宵时,和面、揉搓,简单的工序也有许多技巧。待水沸腾后将做好的元宵倾倒水中,煮沸两三次后捞出,粉糯软滑,味美可口。如今吃元宵方便多了,不需要费功夫亲手做,超市里的元宵,配料日益翻新,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吃法也多有变化,每年都能吃到不同的风味,小小元宵见证不断变化的美好生活。
元宵节期间,最令人激动与欣喜的还是踩街活动和舞龙狮表演。栩栩如生的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人们以为是活泼可爱又威武勇猛的狮子在庆祝它们的节日,至于龙腾虎跃的步伐,让人浮想、感受中华儿女的铮铮傲骨。表演者多是青壮年人,但舞龙狮可不是单纯的力气活儿,更多的是配合,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融入动作中,越舞越起劲,舞出一种神韵。众人在开心娱乐的同时,领略风格迥异的民间舞蹈艺术,我们身在观众队伍中,脚步随着锣鼓的节奏由然而动,跃跃欲试。
喜庆佳节,每个人都沉浸于浓浓的喜庆氛围。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让我们难以释怀的传统节日不会褪色,每个人不会忘记自己节日的渊源。于欢乐的节日里,在寻常的每一天,象征繁荣和吉祥的中国结,在华夏儿女的心头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