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玉新 (湖北)
正月十五元宵节,于土家人而言,又叫“尾巴年”。
土家人过年的时间比较长,腊月二十四过小年,送灶王,腊月三十过大年,烧“火祖”,正月十五过“尾巴年”,点花灯。年前年后的这一个来月,都在忙年、过年、拜年。人们借着这个机会,带着美好的祝福,走亲访友,观景赏春,把新年的愿景勾划在家长里短的火塘之中、在推杯换盏的餐桌之上。
正月十五按“尾巴年”的习俗,餐桌上得有猪尾巴肉,就像大年三十的团年餐桌上有一盘猪头肉一样,它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这一前一后,谓之曰有头有尾。
正月十五的猪尾巴,须切成一截一截的,有的地方又叫节节香或者钱串子。凡餐桌上的人,见者有份,但第一节猪尾巴必定要奉给当家人吃,其寓意自然是积累财富、兴旺家庭、节节攀升。
小时候,不觉得“尾巴年”有什么特别,也并不喜欢吃包裹着骨头的猪尾巴肉,至于它的深义就更不甚了了。那年月,我们关注的是桌上的那碗梅菜扣肉,是涂了红纸水的蒸肉糕,是沁着油水的红烧丸子。尾巴年,对于我们来说,除了好吃好喝外,最喜欢的还是热闹的氛围,是藏在屋角落里的几挂小鞭。
我们知道,过了正月十五,大人要忙着种田,我们也要背着书包上学去。年节的脚步就渐渐走远了,去山那边寻春去了。再想热热闹闹地过“尾巴年”,得等来年的正月十五。
“尾巴年”这一天,土家人不光要吃猪尾巴,还要吃“十五粑粑”。蒸十五粑粑,有很多讲究。与平常的粑粑相比,馅的种类多,腊肉馅的、豆沙馅的、苕粉馅的、酸菜馅的,每个家庭的储藏不一样,馅也不一样。粑粑的形状也有两种,圆形或半圆形,预示家人一年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粑粑蒸的量也大,不仅自己吃,还要送给左右邻居,以示美好的祝福。
记得母亲蒸十五粑粑时,先用玉米粉掺面粉和匀,年成好时还打入几个鸡蛋,这样蒸出来的粑粑更蓬松软糯。粑粑上锅前,每个粑粑上都用拇指摁一个小窝,一个个依次排列在竹篾笆上,然后架起大火蒸熟。
母亲说,一竹篾笆粑粑十二个,代表十二个月。她在心里默默记住代表一月到十二月粑粑的摆放顺序,待蒸熟后,看窝窝里的水分多少,即表示那个月的雨水多少。母亲说的时候,一脸肃穆,弄得我们也跟着紧张,好像一整年的阴晴雨雪全在这一锅十五粑粑上。
十五粑粑蒸熟后,按土家人的传统,有一个简单的仪式。
父亲在门外放一张桌子,摆上香炉,燃三炷香,然后将十二个粑粑从右到左摆成四行,一行三个。父亲告诉我,这个摆法,表示一年有四季,一季有三月,古人写字都是从右往左,所以第一行的第一个粑粑便是正月,第四行的第三个粑粑便是腊月,摆好了粑粑,父亲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嘴里念念有词,大意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叫敬谷神。
在庄稼人心里,外面的世界再大再精彩,那都是别人的,自家的好年成才是排在第一位的。收成好,底气才足,一家人的生活也才真正幸福得起来。
仪式结束,便开始与邻居互赠粑粑,张家李家,各有各的口味,也因此,交换之后,每年都能吃到各种各样的馅儿。
这一天,十五粑粑成了孩子们最好的零嘴儿,家家户户摆在堂屋里,可以敞开肚皮,想吃就吃,没有哪个大人会阻止你。自然,“尾巴年”的餐桌上,也会端上一盘十五粑粑,把团圆的氛围推向高潮。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塘旁,猜灯谜、讲故事,直到宵夜吃了汤圆,才上床安歇,那一夜我们睡得格外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