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秋 (天津)
在我的家乡一带,旧时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不仅有踩高跷、挂灯笼、打铁花、放焰火、吃元宵等习俗,还有一种“量月亮”活动。“量月亮”并不是飞到天上去丈量月亮,而是在自家院子里量一量月亮的影子,老人们认为以此可预测本地当年雨水大小。
正月十五的上午,人们在庭院内的北房前面,摆上一张小桌,在桌上朝东西方向横着放下一块砖,卧砖之上再竖立一块砖,过去的砖厚约二寸、长约八寸,加起来差不多是一尺。中午十二点钟也就是正午时分,准时把砖影调到正南正北,然后划下记号,再不许移动,等待夜间月亮升起。半夜零点也就是子时以前,人们开始观察月影的移动,当月影指向正南正北,与日影重合之时,从砖根量一下月影的长度,几寸几分要量得准确,连同测量的时间一同记录下来。第二天,各家的主事人凑在一起,把各自量得的数据比对一下。如果大家测量的数据不尽相同,就凑在一起算出一个平均数,作为推测当年雨量的依据。
据说“量月亮”始于清末,在旧社会的农民完全是靠天吃饭,雨水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收成的“丰”或“歉”。家乡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夏季季风影响偏弱,雨量偏少,常常因大旱而收成不好。“量月亮”预测雨水大小的行为,表现了这块土地的农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切期盼。
人们认为,月影与日影重合的时间,预示着降雨的时节,月影的长短预示着雨量的大小。如果月影在子夜零点以前指向正北,就应该是前半年降雨;零点以后指向正北,就应该是后半年降雨。影长在五寸以下,预示着天旱;影长在五寸以上,预示着雨多。月影越长,雨量越大;月影越短,旱情越重。比如半夜零点以前月影指向正北,影长超过五寸,就说明上半年有大雨,反之,半夜零点以后月影指向正北,影长不足五寸,就说明下半年天会旱。
月影的方向、长短时时牵动着农人的心:若是月影“昭示”着雨水适量,大家便会辛勤耕作,期待着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带来五谷丰登的好收成;若是月影“昭示”着旱涝不均,大家便从年初开始精打细算,节省口粮以度荒年。在旧社会,勤劳坚忍的中国农民,就是这样来应对无情的自然现象!据老人们讲,确实有不少所谓预测灵验的例证。
新中国成立后,家乡人民开始修渠、打井,大力建设农村水利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更是高涨,如今已是机井浇地、大棚种菜,科学种田、旱涝保丰。农民“靠天吃饭、等雨播种”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再也没有人 “量月亮”并相信其结果了。
然而,上了岁数的老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仍然“坚持”测月影,不过,已经不再是预测雨水的大小、时间,完全是生活情趣,甚至成为一种怀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