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远去的磨刀匠

■ 许海利 (山东)

吃过晚饭,我踱步至小区广场遛弯。刚踏出单元楼,远远便望见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走近一瞧,人群之中,一位老人正稳稳骑坐在长凳之上,手中菜刀在磨刀石上来回游走,“嚯嚯”之声不绝于耳。刀刃原本的卷口在磨砺下渐渐恢复锋利。眼前这熟悉的一幕,瞬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童年记忆的大门。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拐着弯、拖着长长尾音的吆喝,曾无数次在我童年的街巷中回响,是那段时光里最熟悉不过的旋律。在物资匮乏的往昔,家中的菜刀、剪刀一旦用钝、生锈,从不会轻易丢弃,而是想着磨一磨,让它们继续“服役”。每年,我家的菜刀和剪刀总要经历好几次这样的“磨砺重生”,也正因如此,磨刀匠的身影在我脑海中刻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

磨刀匠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总是肩头扛着一条长条板凳,板凳的一头,两块大小不一的磨刀石安静摆放着,凳子腿上系着一个铁皮桶,桶里盛着清澈的水,随着脚步微微晃动。另一肩,则挎着一个泛白的帆布包,里面装着锤子、钢铲、水刷、水布等各类工具,虽简陋,却都是他们谋生的“宝贝”。磨刀匠们扛着凳子,悠然地穿梭在街巷之中,边走边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那声音带着乡野的质朴与粗犷,悠长而洪亮,如同山间的风,洒落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每当这声音响起,原本静谧的村子瞬间热闹起来,许多村民拿着钝了的菜刀、剪刀,从家中快步走出。

磨刀匠熟练地系上围裙,将长凳稳稳摆好,随后拿起水桶,把磨石浇湿、抹匀,准备工作一气呵成。接着,他面朝磨石,骑坐在凳子上,伸出那双布满老茧、粗糙有力的大手,轻轻捏起菜刀的刀背,让刀刃稳稳地贴合在磨石上,开始来回移动。他的动作娴熟而富有韵律,每一下推动都带着恰到好处的力度。磨上一会儿,便停下手中动作,拿起刀,眯着眼细细查看刀刃,还用手指轻轻摩挲,感受锋利程度,而后又接着磨。大约三五分钟后,磨刀匠再次用手指在刀刃上轻轻刮过,随即眯起眼,迎着光审视刀锋。他的一招一式,伴随着那“嚯嚯”之声,仿佛是一场独特的表演,不多时,一把原本锈迹斑斑、钝口难用的菜刀,就变得锋利雪亮,寒光闪闪。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那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行当,却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被消磨。如今,各式各样的刀具琳琅满目,且大多采用不锈钢材质,不仅轻便干净,还结实耐用。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刀具一旦损坏,往往直接选择丢弃、换新。即便偶尔需要磨刀,小巧便捷的家用磨刀器也应运而生,只需简单操作,来回几下,刀刃便能重新锋利,使用起来极为方便。当机械逐渐取代人工,曾经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老行当,如同日暮西山的残阳,难以为继,不得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许多老手艺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磨刀匠自然也慢慢淡出了大众的生活。

我向来钟情于怀旧,脑海中始终珍藏着那些老行当的画面,尤其是磨刀匠,在我心中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深深眷恋。“磨剪子嘞,戗菜刀”,那一声声柔韧悠长的吆喝,宛如天籁,时常在我记忆深处悄然回响。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